固体滑动摩擦机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北京出版社《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上》第237页(751字)
摩擦是由接触物体之间复杂的分子、机械等作用引起的,对其机理至今尚未形成公认而统一的理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粘附变形犁沟综合作用理论和分子机械理论。
粘附变形犁沟综合作用理论〔28〕认为,摩擦是由于表面间产生粘附,变形和犁沟综合作用的结果。摩擦力也相应由粘附分量、犁沟分量和变形分量组成。在外力作用下,由于两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很小,故而某些接触点的压力很大,如该点洁净,将产生粘附而形成结点(对金属即为冷焊。在真空中工作的摩擦副,这种现象特别明显),相对滑动时,粘附结点被剪断,其剪断力即为摩擦力的粘附分量。在两表面接触过程中,如果一个表面比另一个表面硬,则硬表面的微凸体会刺入软表面,相对滑动时将产生犁沟现象。表面间如存在硬磨粒,也有类似现象,犁沟作用所产生的阻力即为摩擦力的犁沟分量。在滑动接触过程中的变形机械能将通过塑性变形消耗,从而形成摩擦力的变形分量。该分量不仅和实际接触面积和微凸体的形状有关,还和表面层材料的剪切强度、显微组织、冷作硬化程度以及热软化等有关〔49〕。
分子—机械理论认为,滑动摩擦是克服表面微凸体间机械阻力(啮合、压入等)和分子间吸引力的过程。从而提出摩擦的二项式定律:
F=aAr+βW (1.5-3)
或 f=F/W=aAr/W+β (1.5-4)
式中 F为摩擦力;Ar为实际接触面积;W为法向载荷;a为与表面分子特性有关的参数;β是与表面机械特性有关的参数;f为摩擦系数。
由式可见,f并非常数,而是随Ar/W而变,此外,还有用能量平衡的观点来研究摩擦过程的能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