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入中国
书籍:中外关系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515页(502字)
基督教为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
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基本经典,称为《圣经》。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
16世纪,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派系繁多。
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公元7世纪,基督教的一支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时称“大秦景教”,简称“大秦教”或“景教”,活跃近200年。
唐会昌五年(845)因灭佛遭波及而在中原地区中断。元朝时再次传入,流传仍不广。1294年,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传入中国,与聂斯脱利派统称“也里可温教”,在北京、福建、泉州等地开设教堂。明末天主教的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各修会再度传入,其中尤以耶稣会较有势力和影响。
新教各宗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此后习以基督教专称新教,以区别于天主教。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也曾派遣东正教传教士渗入。
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甚大,有时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