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07页(757字)
【生卒】:1895—1931
【介绍】:
现代教育家。字英父(或英甫)。出身于浙江省余姚县一个手工业家庭。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1919年,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张闻天、恽代英等参加“中国少年学会”,并任《少年世界》的编辑。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生杂志》主编,并兼任《中国青年》、《上海时报》、《教育周刊》等的编辑工作,同时还在上海大学任教,发表了大量指导青年思想修养和学习方面的文章,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五卅运动”时,他同沈雁冰等组织“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同时任上海学生会会长。1926年,他被选为国民党左派组织的上海特别市党部委员,并参加了工人武装起义。“四·一二”政变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流亡日本,于1928年至1929年写成《教育史ABC》,这是中国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的教育史专着,也是根据社会发展形态来叙述教育发展过程的着作。1930年在上海写成《新教育大纲》一书。该书和《教育史ABC》一样,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并联系中国实际的专着。由于积劳成疾,36岁时因病去世。
杨贤江短短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新闻事业和青年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阐明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他说:“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民管理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当然,人的需要、教育的资料和方法也在随时变迁。杨贤江除了上述两部着作和大量文章作品外,还曾翻译过《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新兴俄国之教育》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