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86页(2914字)

菲利普斯(Philhps,A.W,1958)通过统计观察发现,英国在1861~1957年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为:△Wt=f(ut),式中,△W是在t时期内货币工资变动率,u是t时期内的失业率。

最初,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经验关系,用库普曼(T.Koopmans)的话说,叫做“没有理论的度量”,后来,利普西(R.G.Lipsey,1960)通过单一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利普西指出,货币工资变动是劳动力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而失业率可视为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从而利普西先验地建立了劳动力超额需求X=(ND-NS)/NS(式中ND是计划的劳动需求,NS是计划的劳动供给)和失业率u之间的负向关系,即XU函数。

这一结构式在经济理论上是首创的,从而形成了菲利普斯-利普西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形成以后,在理论上经过了多次修正。萨缪尔森和索洛(P.A.Samuelson,R.M.So1ow,1960)把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转化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政策联系起来,使其成为政策制定者“在不同程度的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在短期和长期是不同的,从而便有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则是一条垂线,即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按照弗里德曼(Friedman,1968,1975)和费尔普斯(Phelps,1967,1972)的观点,在长期,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使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上移动,排除了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任何长期替代关系,从而可供选择的预期通货膨胀对应于可供选择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名义总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经济行为人能够提高他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从而使货币工资和一般物价水平按相同比率提高,所以不论是实际工资还是产品的相对价格都没有提高,因而菲利普斯曲线上移而失业则恢复到原有水平。如下图所示。假设菲利普斯曲线R0是有效的,经济系统处于A点的稳态位置。

在这一点,自然失业率u*为真实通货膨胀率减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零的失业水平。经由扩张总需求政策,使失业率降至u0,结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R0决定通货膨胀率为π1,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为π1的假定下,菲利普斯曲线R1是有效的,从而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即由B点又恢复到C点,这样逐次调整,使预期通货膨胀逐步接近真实通货膨胀率。

从而,在长期使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

按照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分析,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之间的差别,是适应性预期的结果。但是,适应性预期概念很容易遭受这样两个责难:一是它会导致有规则的偏倚预期(Lucas,1972),二是每当经济行为人占有附加信息的时候,它会导致信息的浪费。理性预期学家卢卡斯(R.Lucas,1972)和萨金特(T.J.Sargent,1973)认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经济人是明智的,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一切能够得到的信息,因此,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运用理性预期的概念使其更符合经济人假定。

在理性预期情况下,甚至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也是不稳定的。经济行为人已知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提高,会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使菲利普斯曲线发生移动。

从而根据理性预期假说,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失效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参考文献:

Friedman.M.,1968,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AER,March 58(1):1-17.

1975,Unemployment Verus Inflation?IEA,Lecture No.2,Occasional P.44,London.

Lipsey.R.G.,196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K,1862-1957:A Further Analysis,Economica,February 27(105):1-32.

Lucas.R.E.,1972,Econometric Testiny of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JET.April 4(2):103 -24.

Phelps.E.S.,1967,Phillips Curves,Expecta-tion of Inflation and Optimal Unemployment over Time,Economica,August 34(135):254-81.

1972,Inflation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Theory.The Cost-Benefit Approach to Monetary Planning,London,Macmillan.

Phillips.A.W.,1958,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 - 1957,Economica,November 22(100):283 -99.

Samuelson.P.A.and Solow.R.M.,1960,Analytical Aspect of Antiinflation Policy,America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50,May,177-94.

Sargent.T.J.,1973,Rational Expectations,the Real Rate of Interest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429-72.

奥·赫尔穆特·弗里希,1992,《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恩格尔定律 下一篇:乘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