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证史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62页(1144字)
借助民俗学成果,探索、证实历史上共同体文化渊源与递嬗演变系统的方法。
民俗是初民社会和文化社会传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其内容包括:(1)传袭的信仰,即非科学的对天、地、动物、植物、灵魂、妖魔、疾病的迷信;(2)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社团、制度、方法、礼仪;(3)精神生活中口传或文字的方言、故事、神话、歌谣、谚语等。这些民俗具有很强烈的基本特征:(1)传承性 自古相传,世代沿袭,时间上久远,范围涉及生活的每一个领域;(2)变异性 随着社会制度和文化交流而变化;(3)社会性 风俗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是一种上层建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基础息息相关;(4)心理性 它反映着历史上传袭下来的社会心理及人们的宗教、道德、文学观念;(5)地方性 风俗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由于民俗具有以上特征,它保存了不少古代的原始的文化形态或其遗迹,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比较分析的活的社会化石。在古代史学领域,直到19世纪前半叶还没有可能系统地说明原始社会史,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
摩尔根长期从事印第安人社会的研究,1877年出版《古代社会》。在该书中,他论证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
摩尔根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一,通过民俗研究,发现并揭示了原始社会历史的特征。他从澳大利亚人社会习俗开始,继之以美洲人印第安人部落,而归结为希腊罗马人,研究了顺序相承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社会的社会状态,认为希腊罗马的主要家族制度的前身形态,必须到美洲土着相应的制度中去寻找。
人类的各种制度都起源于蒙昧时代,发展于野蛮社会,成熟于文明社会。他独立地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原始社会分期的客观根据,从而确定人类同源学说。
其二,通过美洲印第安人民俗研究,从亲属制度出发,恢复了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确切证明氏族实行严格外婚制,部落实行严格内婚制,并进一步证明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最初的形式,这就为原始历史研究奠定了有决定意义的新的里程碑。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科学意义,同时批判地接受了摩尔根的成果。
他依民俗学资料和历史文献,阐述原始社会历史分期,提出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两次社会大分裂的论点;以及奴隶制的发展阶段、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奴隶制崩溃的基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起源等理论,将古代史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民俗证史法被广泛采用,作为基础历史学研究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史的工具。同时它将广泛渗入应用历史学,用以追溯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