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04页(3517字)
又称“中国政治学说史”。
研究中国各阶级的政治态度、政治主张的产生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的学科。既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又是历史学的一个部门。
政治思想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经济和政治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各阶级和政治集团对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集中地反映着各阶级和政治集团的利益与要求。
它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和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因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研究范围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各类代表的政治理论、主张;某一时期以国家或以政党、团体名义公布的政策、法令、宣言等文件和各种记录;人民群众参加某些政治斗争发布的告示、檄文、口号等资料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口头文学等所反映的政治倾向、理想与要求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政治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往往浑然一体。
先秦时期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然、数、道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都有特殊的意义。(2)维护、巩固国家权力的思想。
维护政治统治的思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国家权力尤其是最高国家权力的处理,在任何时候都是政治斗争的焦点。(3)理想国理论。
如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4)政治统治策略思想。
如在统治手段上,有的主张为政以“德”,有的主张为政以“刑”;在农商关系上,有的主张重农抑商,有的主张唯农除商,有的主张农工商协调发展,有的主张以商治国等等。
(5)政治统治目的。
有两种不同政治思想的斗争,即“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与“朕即天下”。(6)政治伦理思想。
在我国,有的人把伦理道德政治化,如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7)政治流派学说及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例如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术等。
根据研究的需要,中国政治思想史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1)形成阶段(奴隶制形成和发展的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用宗教迷信来强化统治,萌芽了神权政治思想。在西周时,把“天命”、“敬德”、“保民”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宗教、伦理色彩的政治思想。
(2)成熟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多少摆脱了宗教神秘主义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形成了系统的政治理论体系,产生了众多的政治思想派别,而儒、法两家则是“百家争鸣”中影响最大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思想上第一个系统提出以“礼治”、“德政”为中心的“治国之道”。
法家主张改革,要用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法”来代替反映奴隶主意志的“礼”。
(3)缓慢发展阶段(秦汉到明代中叶)。战国末年到西汉中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重要时期,出现了以儒、法两派为主的融合过程;它是以荀子和《吕氏春秋》开其端,董仲舒总其成,在政治理论形态上采取了宗教化的神学形态,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服务。东汉的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等人,对封建统治、道德和宗教迷信的批判,对社会政治兴衰治乱的探讨,给人们以启示。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在政治上冲击腐朽势力,在思想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封建统治者企图从道家思想里寻求统治之术,出现了所谓“玄学”。和玄学思想相对立的,是曹操、诸葛亮、傅玄等人务实求治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刘毅对九品中正制的批判,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盛行的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豪强专断制度的腐败。唐初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理国安邦的政治主张,使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御臣”、“使民便道”臻于完善。
王通的“三教合一”论、韩愈的道统观均反映了大一统封建政治的要求。唐宋时期改革与守旧两种不同政治思想斗争激烈,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改革运动,如唐中叶的“永贞革新”和北宋前期的王安石变法。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一些改革思想,柳宗元力图从社会现象内部探究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国家的起源与发展,提出重“势”(趋势、形势)的观点;王安石的“三不足”的改革思想,以及反对高唱仁义的空谈、务实求治的思想,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被叶适、陈亮发展为注意“实事实功”的功利主义思想。
(4)早期启蒙思想产生阶段(明清之际)。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唐甄等,继承前人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去研究国家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批判唯心主义理学家提倡的“去人欲,存天理”的观点,动摇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反动政治思想的基础:抨击专制君主把天下做为自己的私产,明确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可分为:(1)鸦片战争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执行对外卖国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动政策,固守着旧思想的营垒;中国人民采取了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正义行动,表现了抵抗外国侵略和反对卖国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部分地主阶级的开明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对社会进行改革。(2)太平天国革命时期。
在反封建斗争中,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它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初步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提出了按照资本主义面貌、方式改造中国的粗略的建议。
(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60年代出现近代工业后,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向资产阶级转化。其中早期带官僚买办阶级性的地主阶级政治代表,发动了以“富国强兵”为号召的洋务运动。而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意向的早期改良派,对顽固派、洋务派、外国侵略者,都进行了初步的批判,提出了若干社会改革措施。
(4)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日益走向保守、反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大论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建立了以三民主义为旗帜的体系,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思潮发展的高峰和终结。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分为:(1)“五四”时期。政治思想呈现出新旧交替的错综复杂局面。
主要政治思潮有: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主义,“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胡适的实用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主要社会政治思潮有: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戴季陶和西山会议派的反民主主义,中国青年党的国家主义,资产阶级的各种改良主张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提出。(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严重对垒,出现许多政治派别,主要政治思想有: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理论,中国国民党的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国民党民主派和第三党的政治主张,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主张,人权派的政治主张,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和中国托派的政治主张等。(4)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政治思想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理论和汪伪汉奸的卖国理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及各中间党派的抗战主张,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取得胜利,中国国民党的封建买办法西斯理论彻底失败,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幻想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破产,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
以“中国政治思想史”命名的着作,最早的当推于1932年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的陶希圣的着作(上、下册)。但作为一门学科,是近年逐步完善的。有关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等基本问题,仍有不同看法。
。【阅读书目】:《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徐大同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近代思想史》,桑咸之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邵德门,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林茂生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