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复国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323页(1098字)

【作品赏析】:

晋文公东周初期晋国晋献公的儿子。

晋献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着手消灭国内同姓宗族,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夷吾(惠公)、重耳(文公)放逐出国。晋文公流亡在外,历经宋、郑、楚、秦,忍辱负重,备尝苦辛,十九年后回国即位,使晋国成为内政修明的大国。

此图名为晋文公复国图,实际上大部分是描写晋文公的流亡生活,只是在最后一段描绘了返回晋国的情景。

在异族不断侵犯的时代,作者借歌颂能任用贤相使国家昌盛的帝王,表达了希望宋代国君能象晋文公一样恢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据《石渠宝笈》所记,此图共分六段(本书附图为局部),每段都有宋高宗书《左传》有关章节。全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晋文公形象一再出现。人物的神态庄重、肃穆。晋文公虽在逃亡中,仍不失雍容庄重的风度。

侍臣的敬重,武士的威严,仕女的秀雅,夫仆役的畏惧都各具神态。人物的动态如乘辇、肃立、鞠躬、执旗、撑篙、骑马、队列等都刻画入微,准确生动。在人物关系的描绘上,此卷更有独到之处:如几位侍女在伺候晋文公梳洗时,其动态的组合参差有序,将晋文公围绕其中,从侧、背、正等不同角度刻画了凝视、默颔、静立等种种神态,而这些又都统一在对晋文公的虔敬之中。整个画幅的构图逐段变化,每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又不失为整体的一部分。

画面的突出人物大都在前景,作者用两种办法造成了构图的生动多变。一是对人与人组合关系的精到处理。

最末一段晋文公返回晋国时豪华的行列,人物众多,但由于利用了前面侍臣组合的疏和车后武士组合的密的对比,使密而不挤,疏而不空;一是人物和景物的关系相互掩映,相得益彰。如晋文公将要乘船的一段就是用巨石和怪松半遮了几个次要的侍从,形成了人物造型上完整与“不完整”的对比,突出了晋文公的形象。

李唐的人物画明显地受顾恺之、李公麟的影响,此卷的造型、用笔等都非常接近《女史箴图》等画,尤其和李公麟的白描用笔有许多相似之处。线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变化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象。

人物的衣纹飘逸,转折之处柔而不软。面部须眉用线简练,富有概括力,以少量淡墨烘染,似有蓬松之感。

画建筑物的笔法坚挺朴实,似界画用笔,但又比界画用笔来得宽松,无一懈笔。

树木夹叶工整,点叶厚密而有法度,有些是淡毫轻墨,有些是焦墨浓厚,勾勒苍劲,相互参差映带,异趣横生。山石的描绘偶作大笔挥写,是一种较为柔和的“斧劈皴”,其用笔大开大合,毫无滞碍。。

宋 李唐(传) 卷 绢本 纵29.4厘米 横827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上一篇:采薇图 下一篇:江山小景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