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财政大辞典

本末论

书籍:新编财政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4:34:16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25页(1027字)

战国以后对经济部门及其地位划分的主张。

中国理财思想史上,论及农工商关系时,“本”(又作“本业”、“本务”、“本事”)指农业和与之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旧称“耕织”或“农桑”;末(又称“末作”、“末事”、“末产”)最初指商贾技巧,后来扩大到工商游食。西汉以后,“末”更多的是指商业或奢侈品的生产与流通。

由于古代思想家对农工商各部门的地位的认识不同,因而在使用本末概念时所指的内容不同。先秦思想家大都重本抑末。

即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源,可以富国,工商业不能富国。

奢侈品的生产流通甚至会导致人们追求享受而使国家贫困。“工商众则国贫”,(荀子·富国》)抑末方有利于本业的发展。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管子·治国》)先秦思想家主张重本抑末。但并不否定工商业的社会职能。

只是不赞成任其自由发展,而主张加以限制。如对粮食买卖实行管制,对农业轻税。对工商业重税等。西汉前期,商人势力增长,同地主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西汉政权奉行“抑末”的政策。如对商人以重税困辱、不准做官。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来夺取私营工商业的阵地。通过“算缗”、“告缗”将商人的财产充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给商人以沉重的打击。重本抑末思想和政策对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汉尤其是南宋以后,对重本抑末思想提出异议的增多。司迁认为农、工、商。

虞(开发自然资源)都是人民的衣食之源。“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史记·货殖列传》)不应有轻重之分。

东汉王符提出农、工、商各有本末的理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南宋叶适指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

《史记》-)黄宗羲也认为农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财计三》)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顽固派仍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教条。

包世臣则认为:“本末皆富”,(《庚辰杂着二》)农工商缺一则人不能生存。王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弢园尺牍》)郑观应指出农本商末只适用于古代社会,现代“欲制西人以自强”应“以商立国”。(盛世危言·商务》)康有为、梁启超等则进一步提出“以工立国”的新观念。

上一篇:奢俭论 下一篇:新编财政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