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俑群

书籍:中国造型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14:15:56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造型艺术辞典》第19页(1073字)

◎陶塑/秦 1978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俑1号坑T1方过洞出土 高187-194厘米 陶质/现存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号坑大厅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秦王朝建立后,至公元前209年因农民起义中断,不久即被项羽焚毁。1号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3月由临潼晏寨乡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首先发现。1976年5月和6月又分别在1号坑东端北侧和西端北侧发现2号坑和3号坑。1号坑最大,面积14260平方米,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组成以步兵为主与战车相间编组的长方形军阵,是为主体部队。

2号坑面积6,000平方米,有陶俑900余件,陶马470余件,木质战车89乘,是个以战车、骑兵为主与步、弩诸兵种混合编组的曲尺形军阵。3号坑最小,面积520平方米,有陶俑68件,环卫着一辆驷马战车,是统领1、2号坑军阵的指挥部(另在2、3号坑之间发现一空坑)。

在总体设计上,它们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守卫部队,是秦禁卫军的真实写照。陶俑高1.75~2米,一般高1.8米左右,多数比真人略大。

陶马一般身长2米左右,高1.5米以上,和真马相似。

战车大小也与实用车相近。

陶俑、陶马原有彩绘,因火烧和水浸于出土时大多已剥落或变色。整个兵马俑群数量、体量巨大,军阵组织严整有序,再现了秦军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军容,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在1号坑遗址上,1975年筹建,1979年落成长230米、跨度70米、高22米、面积16,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在3号坑遗址上,1987年兴建、1989年落成了另一展览大厅。部分作品陆续修复,在原位陈列。图中这组武士俑是1号坑俑群的一部分。它们身穿交领右襟长袍,下着短裤,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梳发髻,腰系络带;左臂下垂,右臂微屈或微举,右手半握作扶剑或持长兵器状,排列整齐,挺胸伫立。

装束动作大体相同,是些轻装的步卒。塑造手法写实,躯干部分较洗练,头部刻画细致,展示了不同的发式、面型和神态。

有的形貌英俊,刚毅自信;有的宽肩阔面,坚定稳健;有的高颧浓眉,沉着干练;有的低头下视,若有所思。它们和整个兵马俑群一致,均处在严阵以待的气氛中,静中寓动;群体感强,又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统一中有变化,颇具感染力。

秦兵马俑的发现,为研究秦代雕塑艺术和秦代政治、军事、文化与科学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