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词典》第70页(3253字)
人称代词
一、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作主语,也可作名词修饰语。
义即“你”、“你的”。①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句义:夫差,你忘记了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②成臼之役,而弃不榖,今而敢来,何也?(《国语·楚语下》)——句义:〔在〕成臼之战中,你背弃了我,现在你竟敢来到这里,为什么呢?不榖:君王的谦称,我。
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句义: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④欲富而家,先富而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⑤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史记·留侯世家》)——句义:汉王刘邦停止吃饭,吐出食物大骂道:“迂腐儒生,差一点坏了你君王的大事!”⑥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句义:赵简子对无恤说:“〔一旦〕晋国有危难,你不要认为尹铎兵力少,不要认为晋阳城太远,一定要把晋阳当作最后的归宿。”
指示代词
表示近指。义即“这”、“这样”。①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战国策·赵策一》)——句义:豫让抽出宝剑跳了几跳,朝天大呼而刺之,说道:“这样可以回报知伯〔的知遇之恩〕了!”②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句义:同样是被逼迫,夫君这样妾也如此。
连词
一、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义即“和”、“与”、“且”。①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左传·宣公四年》)——句义:这个孩子有熊虎似的形状和豺狼般的声音。②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子·尚同上》)——句义: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把它们报告给上司。③宰予之辞,雅而文也。
(《韩非子·显学》)——句义:宰予的言辞,典雅且有文彩。④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句义: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国土险要且百姓归附。⑤新兰秀而滋,旧竹清且修。
(《元诗别裁集·周权:夏日偕友晚步饮听泉轩》)——滋:茂盛。修:长,高。
二、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有先后相承关系。义即“就”、“便”、“然后”。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义: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小了。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句义:失去了羊就〔很快〕把羊圈修补好,还不算晚。
③日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汉书·金日传》)——句义:金日的母亲教育两个儿子很有章法,皇上听说以后很赞许她。④荆轲奉图而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年》)——句义:荆轲捧着地图进献给秦王,地图打开后便露出了匕首。奉(pěng):捧着。
见(xiàn):现,露出。
三、连接的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义即“因而”、“便”。
①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句义:虞国国君不任用百里奚因而导致了灭亡,秦缪公任用百里奚因而称霸诸侯。②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荀子·议兵》)③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
(《论衡·奇怪》)——薏苡(yìyǐ):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叫薏米,可食。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文忠公集·醉翁亭记》)
四、连接状语与谓语。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句义: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起来很清楚。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汤问》)——笑而止之:笑着制止愚公。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唐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④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欧阳文忠集·归田录》)——睨(nì):斜视。⑤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五、用于“来”、“下”等词之前,共同表示时间、数量或范围的起点。义即“以”。①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尽心下》)——句义: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②此三代而下,享国所以独久者,盖有以也。
(《齐东野语·汉租最轻》)——三代:指夏、商、周三朝。享国:掌握政权。盖有以也:大概是有原因的。
六、用于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前,表示转折。
义即“可是”、“但是”、“却”、“然而”。①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孟子·离娄下》)——句义:问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富有和尊贵的人,但从未见过有显贵人物到家里来。②〔陆云〕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晋书·陆云传》)——机:陆机,西晋着名文学家。③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句义:〔室〕外虽然有四季之别,可是室内却无寒暑之异。④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
(《南史·陶潜传》)——句义:陶潜不懂音乐,却置备了一张琴。
⑤君实为人,忠信有馀,而才智不足。(《栾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君实:司马光的字。
七、用于递进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作衬托,后一分句有表示进层的连词“而况”、“又何况”、“况”等与之呼应。
义即“尚且”。①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孟子·万章下》)——句义: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君求同他交朋友尚且做不到,何况召唤〔他〕呢?②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训》)——句义:一只小鹿尚且不忍心杀害,更何况人呢?麑(ní):幼鹿。
③诚之至也,而金石为开,况于人乎!(《搜神记·熊渠子》)——诚:真诚。
八、用于进层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进层关系。
义即“而且”、“并且”。①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孙子兵法·形篇》)——句义: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不仅自己一方〕要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能错过打败敌人〔的机会〕。②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句义:马陵地区道路狭窄,而且两边多有险要隘口,可以埋伏军队。③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句义:剩下的部队不满百人,而且又都有伤病,不能胜任作战。
九、用于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谓语之间,表示假设。
义即“如果”、“假如”。①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句义:子产如果死了,谁能接替他?②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句义:管氏如果懂得礼仪,还有谁不懂得礼仪呢?③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周书·寇洛传》)——句义:这样的人假如不加奖赏,那么如何劝勉鼓励以后的人呢?
语气词
用于陈述句、感叹句或祈使句后,表示终结或感叹、祈使语气。
作用相当于“呀”、“吧”。①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论语·子罕》)——句义:唐棣树的花儿,翩翩地摇呀。②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句义:鬼尚且要吃东西,若敖氏的鬼,怕是要挨饿了吧!③我虽鄙耇,心其好而。
(《汉书·韦贤传》)——句义:我虽然鄙陋年老,心里还是很喜好礼乐啊。耇(gǒu):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