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8册文学(下)》第1662页(748字)

[德]歌德着。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8月版,47万字,2册;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4月版,1986年版,48.3万字,2册;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51.9万字;吐尔干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维吾尔文版,40.9万字,2册。和荷、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四大文学名着。作品取材于16世纪关于和魔鬼订约、显示奇迹的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由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和魔鬼的两次赌赛开场。第一部写魔鬼带领浮士德游历小世界;第二部写他们游历大世界。魔鬼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体现破与立、否定与肯定、一切皆变与追求完美、虚无主义与理想主义等精神,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浮士德一生努力追求真善美,永不满足,他经历求知、求爱、求政治革新、求美和求事业成功五个阶段,尽管都以悲剧告终,但他努力追求的精神不死。他最后设想一个“在自由的国土上生活着自由的人民”的前景并愿暂留以享受这一最高时刻,于是溘然长逝。魔鬼所到之处,对宫廷、教会、市民社会、政治经济界、学术文化界落后腐朽的一切痛加鞭笞与嘲讽,却又一心想在浮士德死后成为他灵魂的主人。魔鬼蓄意加深他的罪过,阻碍他努力向上。魔鬼在赌赛中并未取胜,因为浮士德只为预先享受未来美景而暂时留步,并非永远止步不复前进。浮士德终因其努力求索的精神而灵魂被永恒的女性引领升天。这部作品是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叶德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和市民阶级历史演变的生动缩影。复旦大学出版社版据德国魏玛出版社1959年版《歌德十卷集》第十卷和汉堡Hamburger Ausgabe出版社1976年版《歌德十四卷集》第三卷《浮士德》(Faust)译出,并参考了郭沫若译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