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柳头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099页(2016字)

【名称出处】:广州

【概况】:

异名 广商陆(广州),老妈妈拐棒(云南),水莲花(海南岛)。

基源 为姜科闭鞘姜属植物闭鞘姜的根茎。

原植物 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Koen.)Smith

形态 株高1~3m,基部近木质,顶部常分枝,旋卷。

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5~20cm,宽6~10cm,顶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近圆形,叶背密被绢毛。穗状花序顶生,椭圆形或卵形,长5~15cm;苞片卵形,革质,红色,长2cm,被短柔毛,具增厚及稍锐利的短尖头;小苞片长1.2~1.5cm,淡红色;花萼革质,红色,长1.8~2cm,3裂,嫩时被绒毛;花冠管短,长1cm,裂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5cm,白色或顶部红色;唇瓣宽喇叭形,纯白色,长6.5~9cm,顶端具裂齿及皱波状;雄蕊花瓣状,长约4.5cm,宽1.3cm,上面被短柔毛,白色,基部橙黄。

蒴果稍木质,长1.3cm,红色;种子黑色,光亮,长3mm。花期7~9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2分册.150页.图版5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疏林下、山谷荫湿地、路边草丛、荒坡、水沟边等处。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茎,但以秋季为佳。

根茎挖出后,去净须根、茎叶、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药材产于广东、海南。

本品在广东地区作商陆使用。

鉴别 干燥根茎多切成片状,长约2~6cm,宽1.5~2cm,厚约2cm。栓皮薄而平滑,灰黄色或灰褐色,有稀疏的轮节,并有残存的细根及根痕。断面灰白色,散列众多的纤维及维管束,纤维非木化或弱木化,质软不刺手。

气微,味淡微苦。

以片薄、色灰白、无黑色者为佳。

。【化学】:

含皂甙、酚类、有机酸、糖。皂甙类成分含薯蓣皂甙元、替告皂甙元(Tigogenin)[1,2]、去氢闭鞘姜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3]

参考文献 [1] Indian Drugs 1979;17:3 [2] Tetrahedron 1965;21:3575 [3] Flavour Ind 1974;5:234

【药理】:

本品所含的皂甙元对大角叉菜胶性、甲醛性足部急性炎症有“抗炎”及“抗关节炎”作用,并显着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性炎症渗出及棉球肉芽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Indian J Pharm 1970;32(6):177

【药性】:

性味 辛,寒。

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酸、辛,寒。有大毒。” ②《岭南采药录》:“辛,平。有毒。”

功效 行水消肿。

主治 水肿臌胀,白浊,痈肿恶疮。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百日咳,风湿骨痛;外用.荨麻疹,疮疡肿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水肿,消痈肿恶疮,落胎,杀虫。” ③《岭南采药录》:“能行水,通肠,堕胎,利二便,治十种水病。” ④《广东中药》:“百日咳,小便刺痛(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炖肉。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及脾胃虚弱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治急性肾炎水肿:樟柳头、白茅根、玉米须各15g,簕党根、仙鹤草、车前草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①《岭南采药录》:“治水臌症肿胀:用樟柳头赤色者,捣烂绢包,缚脐中,病自小便出而愈。” ②《岭南采药录》:“冶白浊及闭口痢:樟柳头白色者30~60g,和精肉煎服2次。” ③《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治中耳炎:鲜樟柳头适量,捣烂取汁,拭净耳内污物,每日滴2~3次。”

食疗 《岭南采药录》:“治百子痰(臌胀):樟柳头白色者30~60g,和猪肝煮食。”

上一篇:樟木钻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