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28页(754字)

古人在参加吉礼前所作的整洁身心的准备。严格说来,斋和戒是两回事,斋是积极意义的清心洁身,如沐浴更衣、凝神静虑;戒是消极意义的禁欲去乐,如不饮酒食辛、不与妻妾同寝、不参加哀吊丧葬、停止娱乐活动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表示对所祭鬼神的虔诚。古礼有所谓“三日斋、七日戒”的规定。《礼记·祭统》:祭祀之前,君子斋戒。斋戒意思就是齐,就是使不齐变齐。因此,如果没有大事,君子就不斋戒。不斋戒就不能防范于物,嗜欲无所止。一旦举行斋戒,防其邪物,节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胡思乱想,必依于道;手足不乱动,必依于礼。所以君子斋戒,就是为了达到心清身洁的状态。因此,七日戒以定心静虑,三日斋以清心洁身,然后就可以与神明相交了。这说的是天子诸侯的斋戒。《礼记·祭义》说,祭祀父母前的三日斋应该做到“五思”:“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即想象父母生前的景象,从而达到“祭神如神在”的心理状态。古人斋戒时有饮食禁忌,《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变食”就是改变饮食,但并不忌食肉荤腥,而是忌食葱、韭、蒜等辛味,认为口中带着辛味是对神灵的不敬。有趣的是,古人在斋戒祭祀期间一日三餐都要食肉,据清代学者朱骏声考证,这是因为,古人祭祀行礼,非常复杂烦重,如果体力不支,就很难胜任,三日斋即开始餐餐食肉,就是为了增益精神。东汉以后,受到佛教的影响,传统的斋戒才开始与素食联系起来,忌辛就变成了忌荤。到后来,佛教又借用“斋戒”一词来指在俗信徒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即所谓“八关斋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涂饰香鬘,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再加过午不食。梁武帝萧衍虔信佛教,要求信徒蔬食,此后斋又特指蔬食,故有“吃斋”的说法。

上一篇:五礼 下一篇:祭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