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匹配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13页(768字)
认知心理学研究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方法。
琦最早用于记忆广度的研究,后来罗思加以改进用于加工速度发展的研究。使用有意义和无意义棋局呈现给有象棋经验和无象棋经验的被试,让其判断两棋盘的相同还是不同,区分年龄、知识和策略对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影响。
基本逻辑是,若知识和策略对加工速度起决定作用,则具有某些领域知识的儿童其加工速度应快于那些缺乏同一领域知识的成人。
为此,选择某一知识领域必须符合两条原则:(1)这一领域知识能被独立测量,且被试的年龄与知识无关;(2)选用操作任务要较复杂,以便区分被试间使用策略差异。
象棋领域能独立测量被试的策略,能选取较低知识的成人和较高知识的儿童。具体假设:若特殊领域知识影响了加工速度,则结构刺激(如随机棋盘)将减少这种效应,在其他知识领域(如数字排列)将完全没有这种效应;若在有意义的棋盘加工中年龄效应比较弱或不存在,则知识经验起作用或说明儿童加工速度已接近于那些成人。
选用的被试是有象棋知识和无象棋知识的儿童与成人,组成专家组和新手组。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专家组实验,通过数字广度任务、骑士旅游任务和走棋选样任务来选定专家组;第二阶段是加工速度和比较策略测验,具体有相同和不同棋盘判断、象棋复盘任务和策略问卷。
所有任务完成约需两小时。在棋盘判断任务中,安排有意义棋盘和随机棋盘或数字,内含10、18、26个棋子,要求被试判断两个棋盘是相同还是不同。
在象棋复盘任务中,给被试6盘一方有意义的棋局或数字,要求被试在棋盘的另一方复原棋盘。问卷测验内容主要是了解被试是怎样完成前两项速度任务的。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控制知识和策略,观察其年龄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不能排除年龄的差异。因为实验证明,具有相同知识的儿童与成人相比,其加工速度还是成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