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检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515页(4136字)
超声波是一种超出人类听觉最高限(2万赫/秒)的声波,与一般声波一样,必须在介质中传播,具有反射、折射等性质。
人体各个脏器和组织,对超声波的传播有一定的反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示波屏显示出来。当人体某一组织生病时,由于病变组织改变了正常组织的声学性质,影响了正常组织回声图的反射规律,所以,据此就可分析和判断出疾病。
目前,超声诊断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它对肝、胆、脾、肾、心脏、头颅、眼、腹部包块及浆膜腔积液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对包块的物理特性及原发部位的疾病诊断,有较大实用价值。
(一)以波的振幅高度命名:
1.水纹波:基线上呈水纹状波动,波幅在1/4格以下,但各波尚能清楚分开。
2。微波:波幅在1/4~1/2格。
3.小波:波幅在1/2~1格。
4.低波:波幅在1~2格。
5.中波:波幅在2~4格。
6.高波:波幅在4~6格。
7.饱和波:波幅到顶。
(二)以波的多少(密度)命名:
1.稀疏:进出波之间见到5个以下反射波。
3。较密:进出波之间见到6~10个反射波。
3.密集:进出波之间见到10个以上反射波。
(三)以波的形态命名:
1.单波:单线上升,单线下降,外观单纯,线条光滑。
2.复波:振幅高低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波合并,具有相应数目的波峰。
3.出波:穿出某一脏器或肿块的反射。
4.底波:某一脏器的底面反射。
5.多次反射:超声波从界面反射,来回反射于探头与界面之间,每次反射距离相等,但波幅逐渐降低,呈衰减曲线。
(四)以波的脏器或组织来源命名:
1.肠腔波:来自肠腔的高杂波反射。
2.动脉反射:波幅与脉搏同步跳动。
3.中线波:颞侧探查脑部时,来自颅脑中线组织反射波。
4.眼底波:在玻璃体平段后,来自眼底的反射,一般为高波。
5.心脏反射:与心动周期相联系的心脏反射波群。
一、肝脏血声诊断
(一)正常肝脏波型:
1.肝进波:多呈低小单波,常与始波及胸腹壁软组织波混在一起。此波来自前腹壁和肝表面间隙所形成的界面。
2.肝出波:多为中高波,并随呼吸而前后移动,来自肝后面与后腹之间形成的界面。
3.肝脏进出波间为肝实质平段,偶有微波和小波。进出波之间的距离,因年龄、体型而异,健康儿童肝脏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在4.5~8厘米,平均厚度为4.4±0.62厘米。右锁中线长度为4.5~10厘米。儿童的脾脏变化与肝脏相反,脾脏厚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一般厚度在2厘米左右。
(二)肝脓疡波型:
1.急性炎症期:仅有肝脏肿大,出波右移,不衰减,肝区出现密集的微小波或中高波,有时在相当脓疡区可见活跃的丛状波反射。此时需注意和肝癌相鉴别。
2.脓肿形成期:肝内出现液平段反射,是肝脓疡的基本波型,液平段距始波远近表示脓腔至体表的深浅,液平段长度表示脓腔的直径大小。
3.膈肌动度减弱:肝脓肿时,膈肌活动明显受限,借此可与其它肝内囊性病变鉴别时参考。
(三)肝癌波型:
1.丛状(束状)波型:在肝脏进出波间出现成束的丛状反射波,并随呼吸而前后移动,反射迟钝。这种波型常见于结节性癌肿。由于癌肿浸润形成了组织结构显着不同的无数界面,故可出现较杂乱的丛状反射波。
2.迟钝波型:在进出波间出现反射迟钝的微小波,并随呼吸而交替出现。这种波型常在超声进入大块致密而较匀质的癌肿时出现。
3.弥漫波型:在肝脏进出波之间出现高而杂乱的反射,几乎占据整个肝区。这种波型较少见。
4.混合型:在肝进出波间既有丛状波,又同时出现迟钝波型或液化平段。这种波型可能由于癌肿生长不规则、癌组织坏死液化或出血所致。
5.肝出波右移降低:常见于巨块型肝癌,由于癌组织吸收衰减所致。增益后肝区波型上升不全。
(四)肝炎波型:根据波型规律可分为四种。
1.较密微波:肝进出波出现6~9个微波,个别肋间可见密集微波。多为可疑及恢复期肝炎波型,部分为正常肝脏波型。
2.密集微波:在进出波间有10个以上的微波,多集中于进出波前中段,多见于轻型肝炎及迁延型肝炎。
3.密集微波稀疏小波:肝进出波间有10个以上微波和5个以下的小波,多见于无黄疸性肝炎。
4.密集微波、较密小波和稀疏低波:肝进出波间有10个以上微波,同时伴有6~9个小波和复波,分布于全段,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肝炎波型为非特异性,有些发热疾病,剧烈活动后、肝局部透热、小儿哭闹等,均可使肝区波型较正常增多,出现类似肝炎波型。所以,必须结合病史及其它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二、浆膜腔积液超声诊断
(一)胸膜腔积液波型:
1.在胸膜腔的体表投影范围内出现液平段。
2.液平段后为肺波反射。
3.液平段长短,随体位改变而有所变化。
(二)胸膜增厚波型:
1.第一束肺波右移,即离始波距离较正常增宽。
2.常规灵敏度,在始波与肺波之间,有实质性平段或少数低小波。
3.增益后,此平段内波形增多、增高或平段消失。
(三)心包积液波型:
1.在心前区左锁中线外3~5肋间,见随心搏而伸缩的液性平段(即心室前壁与心包壁层之间的心包腔液平段)。
2.在左室后壁(即随心搏左右摆动的高波)见心包腔液平段,为心包腔后下方积液,对诊断少量心包积液有重要意义。
(四)腹膜腔积液波型:
1.在腹部的一侧(即腹膜腔的壁层和脏层之间)见液平段反射,并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2.少量腹水时,可适当转换体位,一般从右侧卧位45度角或半坐位,在阑尾点附近探查,可见1厘米以内的小液平段
三、颅脑超声诊断
(一)正常颅脑超声反射波,有进波、中线液、底波和侧脑室波,中线波在进波和底波之中点。
(二)中线波移位大于0.5厘米有病理意义,说明颅内有占位性病变,双侧颞部探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
(三)中线波分离,呈双峰,且峰距大于1厘米,多见于脑积水患者。
四、腹部包块超声诊断:
(一)可以直接诊断包块的物理性质,例如,包块系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还是空腔型。
(二)结合局部解剖和附近脏器的反射规律,可提示包块的原发部位和包块深浅、厚度、大小形态等。
(三)结合病史、体征和波型反射规律,可大体上提示包块是属于恶性包块、良性包块或者是感染性、粘连性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