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冬眠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547页(2943字)
【原理】 人工冬眠疗法是一种调动机体反应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采用各种神经阻滞剂,使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处于保护抑制状态,以预防有害因素的继续刺激,减轻一切不良反应,再加用物理降温,可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降低新陈代谢,减低氧的消耗,增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维持冬眠至一定时间后,机体可适应这一突变的病因刺激,争取时间,在抗菌药物或配合其他疗法下,去除病因,即可得以痊愈。
【适应症】
一、预防及抢救感染性休克,如中毒性菌痢、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微循环衰竭、各种败血症、绿脓杆菌肠炎、出血性肠炎等引起的休克。
二、呼吸系统疾病:中毒性肺炎、暴喘性肺炎、严重哮喘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脑病等。
三、神经系统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脑挫伤等惊厥不止的患儿。
四、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严重的输液反应或错误血型输血反应等,可与大量皮质激素同用。
五、新生儿产后休克或颅内出血,但应用时需慎重,且量宜小,忌用唛啶。
【常用药物】 氯丙嗪(交感神经阻滞剂)、异丙嗪(为抗组织胺药物)、唛啶(交感神经阻滞剂,有抑制中枢的作用,故对呼吸衰竭及1岁以下婴儿忌用),上述3药配成冬眠Ⅰ号(包括氯丙嗪5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唛啶50毫克,配成溶液20毫升)及冬眠Ⅱ号(包括氯丙嗪50毫克,异丙嗪50毫克,配成溶液20毫升)。
【使用方法】
一、冬眠开始按氯丙嗪计算1~2毫克/公斤,Ⅰ号及Ⅱ号液各半量,肌肉注射,如正在抽风或周围循环不好者,可由静脉点滴,可减为半量,0.5~1小时内滴入,若体温渐降,患儿安睡,呼吸平稳,面色红润,肌肉松弛,则表示进入冬眠,可开始降温。相反,如放置水袋后患儿寒战,青紫,四肢紧张,扰动不安或皮肤敏感,有鸡皮样反应,说明神经阻滞不足,可暂缓降温,可再给冬眠灵1毫克/公斤。冬眠药物用量与患儿一般状况、疾病性质和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因此,必须根据病人具体反应决定用量,使其继续维持冬眠状态。一般按氯丙嗪0.5~1毫克/公斤,2~6小时1次,便可维持冬眠状态。
二、降温:进入冬眠后即可开始降温,一般采用物理方法,此时可于头部、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浅在部位放置冰袋,争取2~3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5℃。一般情况是年龄越小体温越难控制。开始降温较慢,一旦下降则很快,所以当体温降至36℃时,可适当减少冰袋。对大多数病例不宜降至32℃以下,较轻病例降到34~36℃即可,个别严重病例可降至33℃时停用冰袋,再继续下降2~3℃,但要保持不低于30℃。保持低温时间,应根据病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在降温过程中,不宜使体温下降过速,在预定体温达到之前1~2℃,可撤去降温措施,因撤去后体温尚可继续下降1~2℃。
三、解除冬眠与复温:冬眠持续长短,视病情需要而定。疾病转入稳定或危象已过,则可考虑解除冬眠。对儿科多见的严重中毒性休克,宜采取早眠、深眠、短眠及快速降温的原则。早眠是及时抢救,深眠在短期内给予大剂量的药物,除神经阻滞剂外,尚可给鲁米那钠或水化氯醛、硫苯妥纳等,完成诱导,顺利进入低温状态。此时患儿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完全消失。冬眠持续时间一般6~24小时,个别情况可适当延长。冬眠时间过长可致肺部感染或肺不张及胃溃疡等并发症。
解除冬眠时,可逐渐减少每次用药剂量或延长给药时间,最后停止用药。清醒过程可有精神状态,但多于1天内消失,体温降低不多者,停止冬眠后可自然上升。深低温者,宜加用温水袋协助复温。
【注意事项】
一、在冬眠状态下,患者安静入睡,体温不再升,面色红润,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慢而深,律整,血压正常。如发现异常,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此过程中重点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尤其开始冬眠时,须每10~15分钟测定1次。
二、保持平卧位,头不宜抬高,以免发生体位性休克。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冬眠过程中易发生呼吸道梗阻,主要原因是冬眠中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呕吐物反流入气管、嚼喉部受刺激而发生喉头痉挛或舌根后垂等造成。冬眠过程中应专人守护,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抢救。
三、冬眠过程中,注意早期呼吸衰竭的发生,尤其在中毒性休克的患儿,如严重的面色、口唇苍白而血压正常,为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要注意双侧瞳孔大小及呼吸节律的改变,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可及时给予阿托品、洛贝林治疗。
四、注意心血管功能,冬眠时因血管动力学改变,心脏负担增加,且心肌缺氧,故细菌、毒素等作用均可影响心脏功能。同时由于加大冬眠用药量,心率可变快。因此,对冬眠时间稍长者,可给50%葡萄糖注射液20~40毫升,每6小时1次。如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紫绀、肝脏肿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可静脉注射毒毛旋花子甙,但忌用洋地黄类药物,因有报告后者可引起房室分离。
五、冬眠过程中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休克病人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动力学改变,组织缺氧,细胞通透性增加,有效血循环量减少,心搏量降低,所以,必须注意有效血容量的补充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开始按20毫升/公斤等张含钠液,补充有效血循环量。冬眠处于低温状态时,代谢率也降低,液体需要量也随之减少,一般按60~80毫升/公斤/日补充即可。冬眠中易发生血钾过低,故需注意钾的补充,要注意测血钠、钾、氯、二氧化碳结合力,以作补充的参考。另外,要注意一般采用1/3~1/2张力的液体及各种维生素的补充。
六、冬眠过程中,很少出现末梢循环衰竭者。如出现,可先补充血容量、输血或右旋糖酐。仍不能控制者,可适当考虑血管收缩剂,如去甲基肾上腺素等。如入院时即有循环衰竭,上述处理后,仍可冬眠、降温,以利于控制休克。应尽量避免应用神经中枢兴奋剂,如可拉明、咖啡因等。
七、冬眠的同时,应注意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要积极配合应用抗菌素和激素,以控制及预防感染,发挥其抗炎、抗毒、抗过敏的作用,有利机体的恢复。
八、在休克晚期,应同时注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出血,必要时可配合肝素及6-氨基己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