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说明要点(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513页(9524字)

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轮廓,只是一个初步设想,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的综合平衡。这次提出来,是向中央和各中央局、各省、市的同志下点毛毛雨。这个初步设想,我们在向书记处汇报之后,又向主席、少奇同志、总理作了汇报,他们给了很多重要指示。现在,向会议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关于经济形势

一九六四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有可能超额完成,经济情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好转。

农业。今春墒情很好。春播情况,多数地区也比去年好。棉花播种面积超额完成了计划(计划6500多万亩,已播6600万亩左右)。夏收可望有一个好收成。

全年如无特大灾情,粮食产量可能达到3600亿斤左右,棉花产量可能达到2800万担左右。

工业。今年以来,产量稳步上升,一至四月合计,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全年预计,可增长10%以上(计划增长8%)。

今年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将比去年作出更大的成绩。

市场。商品供应量增加,物价下降。

1965年,可以基本上完成调整任务,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将比较协调,国民经济情况将得到根本好转。

农业总产值可能大体接近1958年的水平。粮食可能达到3800亿斤左右,棉花可能达到3200万担左右。可能超过1958年。

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958年,比1957年增长50%以上。石油、电力、化肥等的产量将有较多增长。在调整期间,品种、质量有个跃进。例如,钢材的重要品种,大致有160类,1957年只能生产69类,1965年预计可以生产143类,满足需要的90%;机床的品种,1957年只能生产200种,现在可以生产490种,1965年预计可以生产603种;石油产品,1957年只能生产140种,现在可以生产440种,1965年预计可以生产474种,基本上满足需要。主席在1961年1月中央全会上提出的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实现一个跃进的要求,初步得到实现。

总的说,目前国民经济的形势是很好的,各个方面都在踏踏实实地前进,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形成和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主要的问题是有些方面出现了要求过急的苗头,如有些单位加班加点,搞形式主义,不注意质量;有些地方,计划外的建设增加过多,建筑材料和施工力量不足;财政开支增加得过快(历年上半年一般是收大于支,今年一到四月是支大于收六亿元);职工人数也增加不少,一到四月共增加了二十三万六千人。此外,有些灾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比较困难。

形势所以好转这样快,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央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既正确地解决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又正确地解决了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1962年北戴河会议,主席提出形势、阶级、矛盾的问题,形势很快发生变化。十中全会重新修改了人民公社六十条,作出了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1963年5月,在主席亲自主持下,提出了农村工作的“十条决定”,号召全党全民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9月中央工作会议又作出第二个“十条规定”。事实证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湖南贫下中农所批评的那种:“敌我友不分,走路一同行,开会同志们,都是按劳分”的情况,大有好转,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的同时,城市中开展了“五反”运动。开展了比学赶帮运动。今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着作的热潮,掀起了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学习大寨的热潮。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主席最近说:“‘六十条’、‘双十条’为什么能调动人的力量呢?因为它解决了人民内部的矛盾,解决了领导被领导的关系,把力量组织起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人、劳动手段(包括畜力、农具、肥料等)、劳动对象(土地),这是生产力三要素嘛。实行了‘六十条’、‘双十条’,还是原来的那些人、畜力、农具、土地等等,但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这几年,各个方面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进行了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缩短了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战线,减少了城镇人口和职工,加强了农业战线,加强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增强了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并且调整了工业内部的关系。农业的好转,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好转。现在,各项工作都已经走上正确的轨道。这几年,我们在计划工作中注意了留有余地,注意了计划方法的改进。

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轮廓

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情况是:

第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还是主要的薄弱环节。

第二,人民的吃穿还不足。

第三,国防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四,基础工业同支援农业和兼顾国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础工业内部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矿山、森工、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

从这些情况出发,根据总路线、总方针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像文件上所写的那四条基本任务,把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吃穿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1.农业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在种好十六亿亩农田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建设起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这是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主席说,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很对。

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三河,保证大江、大河、大水库的安全。特别要注意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和拦砂工作。

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注意农林牧结合,有重点地进行牧区草原的建设,注意林业建设(实行造林和封山育林并举,造林要以群众造林为主)。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集体经济的积累和农民的收入逐年有所增加。

2.国防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常规武器,尽可能配套;

突破国防尖端,掌握两弹;

争取到1972年建立起一个小而全的国防工业体系,拥有一定数量的军事储备。

主席最近说:“我看还是小而全,可能还是小而不全,但小而不全比大而不全好,大而不全就要浪费,小了就有可能比较全。”

他还说:“打仗,我还是寄希望于步兵。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但要搞起来,搞起来吓吓人。黄色炸药和大炮很顶事,帝国主义对这个很怕。”

3.工业方面的主要任务是:

努力发展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工业。1970年,化肥产量达到1100万到1200万吨,化纤产量达到15万到18万吨。

增加产品品种,特别是增加农业和国防所迫切需要的品种,争取主要的原材料和设备基本上立足于国内。

发展新技术,特别是石油化工、特殊金属材料、无线电、精密机械、仪器仪表。

加强采掘工业,为第四个五年的发展作准备。

合理布局。后方基地的建设,如酒泉、攀枝花,要积极准备条件:一是农业,二是交通,三是劳动力。今后煤炭开发的重点,在南方是贵州,在北方是河南和徐淮地区。

继续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有步骤地在各行业中推行多种形式的托拉斯制度。

4.交通方面的主要任务:

铁路,要首先加强旧线,增加和更新机车车辆,修建必要的复线。初步安排的新线,主要是修通川黔、滇黔、大庆——通辽、乌鲁木齐——独山子等干线,建设大兴安岭的森林支线。

航运,主要是加强重要航道上的港口、码头和船舶的能力。

公路,主要是维修现有的公路,加固桥梁,更新部分的车辆。

按照上述的这些任务,经过初步计算,我们提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总的轮廓是: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左右;1970年粮食产量达到4300亿到4600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850万到4200万担。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1970年钢产量达到1600万到180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二亿八千五百万到二亿九千五百万吨,石油产量达到1650万到1800万吨,化肥产量达到1100万到1200万吨。

财政收入,五年合计2800亿元左右。

基本建设投资,五年合计1000亿元左右。

各项指标,都列了一个幅度。中央书记处意见,一切计算和安排,都以低数为基础,留有余地,争取超过。

这样安排,到1970年,每人粮食消费水平约425斤,布约22尺左右(包括化学纤维),肉食和副食品将比现在增加得更多,人民的吃穿可以基本上解决。

这次提出的工农业生产速度,财政收入、基本建设规模,是高是低,是大是小,我们在文件中作了一些分析,请大家考虑。

三、计划安排中的主要矛盾

在开始编制计划的时候,各方面提出的要求比较高,同实际可能距离很大。按照各方面的要求计算,财政支出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将达到1350亿元以上(这里还不包括最近各大区计委提出的一些要求)。

我们根据财政收入和投资的可能,对各方面的支出和投资,初步设想了一个方案(见文件第三部分)。即是这样安排,也还存在不少矛盾,主要是:

基础工业同各方面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第三个五年同第四个五年在衔接上还有问题,主要是采掘、采伐工业为第四个五年作的准备不够。

交通运输的建设同各方面的需要还有距离,有些重要线路(如张家口——白城子,北京——原平,湘黔,成昆,吐鲁番到焉耆)或者安排不上,或者修不通。短途运输问题,主要是险桥、险渡、水毁公路和航道疏浚等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

农业方面,安排了四亿五千万亩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和三河的治理以后,其他方面除了对商品粮产区和经济作物区作了安排以外,投资就比较少。

这些矛盾,我们着重向主席、少奇同志、总理和书记处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重要的指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主席说:“横直被没有钱挡住了,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建设也是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我们领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就是要求在安排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可能,而不能超越这种可能。当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广先进经验,把钱用好,少花钱、多办事,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对于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规模,主席说:“已有二亿四千万亩了,再搞一亿六千万亩就是四亿亩,也很好嘛!不要套四亿五千万亩、五亿亩那个框子。”总理也提出过,不要从指标出发,要从财力、物力、人力的可能出发。

第二,计划一定要留有余地。

主席多少年来一直强调这个原则。这次又说:“必须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保持下去。财政收入,你们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施得长长的。”主席特别提醒我们,要记住过去几年的教训。

少奇同志也说:“长期计划要留有余地,年度计划也要留有余地。年度计划也可以调整,每年到了六七月,如果情况更好,基本建设也可以加一点,但不能加得太多。”

留有余地,这是掌握主动权的问题。

第三,作好综合平衡工作,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这次我们向主席汇报基础工业和交通同各方面建设的需要还不适应的时候,他说:“没有坐稳,没有站稳,是要跌跤子的。‘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基础工业要同各方面相适应。”

这就是说,在计划中,一定要把农业、工业、国防、交通、文教等各方面的关系摆好,既要有重点,又要按比例。

在安排计划的时候,还要正确处理生产和基本建设、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在力量,注意设备的维修和更新。

第四,少而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主席的一贯的思想。这次他又提出在建设上必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他说:“安排要少些,多做少说”,“还是要少而精,而且要打歼灭战”。

在计划的安排上,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的安排上,我们必须按照主席的这个指导思想办事。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摆得过多,而且要分期分批,搞一个是一个,尽快地发挥投资效果。

第五,发扬大寨精神,自力更生。

主席说:“要像大寨那样,他也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发展农业,要靠发扬陈家庄(在山东曲阜)、大寨(在山西昔阳)的精神。”

少奇同志说:“农业建设要自力更生,主要靠农民自己搞,国家给予帮助。文化教育也要提倡群众自办,国家帮助,要搞半工半读。”

以上这些原则,主席和中央老早就讲过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过去有一个时期,我们体会得不深,执行得不好,使工作受到一些损失。今后要接受这个经验教训,把计划安排好。

现在的形势很好,群众的革命干劲很高。当群众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之后,领导干部头脑清醒很重要。我们要当促进派,要当冷静的促进派,要鼓实劲,不要鼓虚劲。

关于初步设想方案中的一些矛盾问题,我们准备进一步研究,适当调整解决。计委准备组织干部,同各部、各大区的同志一起下去蹲点,作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只要大家认识一致,坚决地按照主席和中央指示的原则办事,一些矛盾问题是可以得到正确解决的。

四、几个政策问题

为使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能够符合总路线的要求,多快好省地进行,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一些政策问题。

1.技术政策。

在战略上必须迎头赶上,在战术上必须循序渐进。发动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积极性,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同时,争取从资本主义国家多进口一些新技术(不要宣传),以便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2.劳动、工资政策。

劳动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问题。少奇同志这次提出,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一种是现行的劳动制度,一种是亦工亦农的制度。如(1)有些季节性生产的工厂和农产品加工工厂,今后可以建设在农村,尽量利用农闲的劳动力;(2)有的工厂,可以分散建设在县城和集镇,利用农村劳动力,每年开七八个月的工都可以;(3)农村的拖拉机站、排灌站、技术推广站、种子站等等,应当主要吸收公社中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办,采取站和社队结合、亦工亦农的方式;(4)有些企业,首先是矿山、森工企业和水利、公路建设单位,除了少数技术较高的工人以外,可以考虑采取“义务工役制”,三五年轮换一次。采取以上这些办法,可以控制职工的增加,便于解决粮食问题和家属不进城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通过这些办法,支援穷队,帮助贫下中农解决困难。否则,正如少奇同志所说的,固定工会愈来愈多,事业费开支愈来愈大,结果是多花钱少办事。不增加固定工,搞季节工,亦工亦农,对农民、对工人、对国家都有好处。

工资政策:下加上不动,逐步增加。修改劳保条例。

3.教育政策。

少奇同志最近提出要有两种教育制度。他说:中小学要搞勤工俭学(可以把一部分普通中学变为职业学校),在农村要靠农民自己动手盖校舍,学生半天劳动,,半天读书,或者一年读四个月书,这样农民欢迎。不仅学龄儿童可以读书,大人也可以读书。农民是愿意读书的,但是像现在的办法,他们读不起,读了书就没有劳动力。工厂也可以考虑不增加或少增加固定工人,吸收一部分青年半工半读,对这些人可以考虑把八小时改为六小时,或者一班分两班,使他们有时间读书。这样,工厂不会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工人的文化程度可以提高。同时,各工业部门就不必办专门的技工学校,也可以少办中等技术学校。他说:这不是一个临时措施,从长远考虑,我们这个国家怎样普及教育?按现在的办法,农民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实际上普及教育也行不通。实行了勤工俭学,人们既能够种地做工,又能够受教育。当然,国家还要办一些重点小学和中学,提高学生质量,便于发展高等教育。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学校制度,这是教育和劳动制度的重大改革。从长远来说,这是消灭城乡、工农、脑力和体力劳动三个差别、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认真地研究这些问题。

4.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控制城镇人口。

5.外贸外援政策。

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要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进行。

扩大对资进出口贸易。1960年对资外汇要搞到12亿美元左右(今年包括侨汇在内,为10亿多美元)。

逐步减少粮食进口,增加新技术进口。从明年起就必须这样办。到1967年,做到粮食进出口平衡。

支援阿、越、朝、古等兄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的革命斗争。初步安排,第三个五年对外援助经费为70亿元。

6.农产品收购政策。

逐步地合理地解决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问题。

7.价格政策。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降低生产资料的价格,适当调整某些生活资料的价格,进一步缩小工农业生产品的差价。

8.积累政策。

要在保证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增加国家、集体的积累。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率提高到25%左右,是否恰当,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个计划为24%)。

9.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设,严格禁止楼馆堂所的建设。这是关系到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问题。

现在楼馆堂所的建设又有抬头,应当引起严重注意。

这次主席同我们谈话的时候,再一次地讲了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多数,依靠贫下中农,依靠工人阶级,团结95%以上的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革命路线问题,也是一个建设路线的问题,是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修正主义者代表少数,脱离多数,其结果必然走向资本主义。我们考虑政策、安排计划,都要遵照主席的这个指示,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自力更生的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多快好省的进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