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荔枝霜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61页(2525字)

本病曾误称“霜霉病”,是荔枝果实上最重要的病害。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均有发生。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福建金三角,结果期常遇阴雨连绵,造成大量落果、烂果,损失可为30%~80%,贮运中继续危害。有的年份,采前天气晴朗多日,果实外观完好,却在采后运输中爆发病害,损失严重。

1.症状

荔枝幼果、成果、果柄、结果枝均可被害。高湿时,叶片也发病,但通常此病发生盛期,叶片已老化,故田间叶片被害的情况很少见。成果受害时,多自果蒂开始发生褐色、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的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扩展极快,常全果变褐,果肉发酸,烂成肉酱,流出褐水。幼果受害很快脱落,病部亦生白霉。

2.病原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 Chen ex Ko et al.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游动孢囊梗无色,有膈膜,顶部单分枝2~3次后在分枝先端再分叉,末小梗的顶端略尖,其上同时形成1个孢子囊。一个孢囊梗形成后,新孢囊梗大多在前一个孢囊梗顶部下一段距离上,或在分枝的腋间继续产生,有时还可在末小梗上不产生孢子囊而形成新的孢囊梗,或将孢子囊推向一侧而又延伸孢囊梗。故孢囊梗呈多级生长,而其顶部分枝则同时产生孢子囊。每个孢囊梗生7~20多个孢子囊;孢子囊柠檬形,无色或稍淡黄色,具乳突。孢子囊脱落后,往往带一极小的柄,萌发时,一般形成5~12个游动孢子,自乳突顶端陆续逸出,如温度高则直接形成芽管。游动孢子无色,肾形,培养一个菌落,可形成淡黄色至褐色、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厚垣孢子。藏卵器近球形,无色,壁薄而光滑;雄器绝大多数围生,少数侧生,近卵圆形,无色;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淡黄色,壁光滑。病菌在11~300℃时均可形成孢子囊,以在22~25℃形成最多。孢子囊在8~25℃时均能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以在8~16℃萌发率最高,而在26~30℃时萌发则形成芽管。

3.传染途径

病菌能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果、病枝及病叶中越冬。次年春末夏初温湿度适宜时即产生孢子囊,由风雨传播到果实、果柄、小枝及叶片上,主要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成芽管,侵入后一般经1~3d的潜育期即引起发病,病部再产生孢子囊,辗转传播危害。果实在贮藏运输中,由于病果与健果混在一起,可以通过接触传染。

4.发病条件

湿度是影响本病发生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在高湿条件下,温度为11~13℃时均可侵入,在18℃下只需5min便可侵入。病菌侵入后,即使温度适合(最适为25℃),而无持续的高湿度,也不能发病。在4~6月间,荔枝从开花至果实成熟,如果4~5d连续阴雨,或久雨不晴的梅雨季节,则发病严重。在一般情况下,枝叶繁茂结果多的树,发病较多;枝叶稀疏结果少的树,发病较少。同一株树上,树冠下部阴蔽处的果实发病早而严重;树冠四周比较通风透光处的发病迟而轻。果园地势低洼阴蔽,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发病亦较重。

荔枝品种间抗病性无明显差别。一般早、中熟品种发病较重,迟熟品种发病轻,主要是结果偏迟,此时气温高,雨量少,不宜于病菌侵染而避病。接近成熟的果实比青果肉厚皮薄,含水分多,易透水,较湿润,容易发病。

5.防治方法

(1)控制果园湿度。新建果园应选择土壤疏松、便于排水和向阳的园地。现有果园通过深耕培土和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并修沟畦,以利排水。

(2)清洁果园。采果后结合修剪清除烂果和病果,扫除地面落果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3)喷药保护。采果清园后应喷一次0.3~0.5°Bé的石硫合剂,或0.5~0.8∶100波尔多液或1%硫酸亚铁液。一般成年树每株喷20~25kg药液,以喷湿枝叶不滴水为度。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和果园,应在花蕾期、幼果期及果实成熟前各喷一次。药剂可选用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荔枝采后目前多以低温结合浸药处理。可在产地采后即用冰水溶解药液浸果,药剂用乙磷铝1000mg/kg+特克多1000mg/kg,在10℃左右浸10min(水温5~6℃时浸5min),晾干后运回冷库继续预冷,将果温降低至7~8℃,再在冷库内选果包装。若不用冷水浸果,则在药剂处理后,迅速运回冷库,以强冷风预冷至上述温度。洪启征等(1986)认为防腐剂只能在短期内减少果实腐烂率,而不能抑制生理病害和控制果实的生命活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腐烂率会逐渐增加。在低温3℃±1℃、高湿、气调的贮藏环境下,不用药物防腐,也可使果实保鲜40d。

在没有冷藏条件,又无霜疫病发生的地方,目前采用常温保鲜防腐的研究有些进展。罗安才等(1991)报道,以800mg/kg灭菌威液加热至60℃,浸果1~2min,捞出后浸入3%柠檬酸液内2~3min(以抑制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或降低果皮的pH),然后装入聚乙烯薄膜袋(厚度0.05mm),袋内有吸乙烯剂(高锰酸钾液处理过的碎砖块)50g/0.5kg果实,在32~34℃下二次经车运输200km,贮温26~34℃,结果第五天,色香味无变化;第七天,果皮颜色指数2.1;第十天出现10%腐烂,果皮色指数2.7;而未处理的对照,第五天已基本腐烂,果皮颜色全部变褐。常温保鲜,目前一般不超过7~8d。

上一篇:桃炭疽病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