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三硝基苯酚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常见有毒和危险化学品手册》第109页(2054字)

【别名】 苦味酸,苦硝酸。

【理化性状】 2,4,6-三硝基苯酚〔(NO2)3C6H2OH,C6H3N3O7〕为黄色针状结晶,味很苦,难溶于冷水,较易溶于热水,溶于醚、氯仿、醇和苯。分子量229.11,相对密度1.767(20/4℃),沸点300℃以上,熔点122℃,闪点150℃。

【危险情况】 (1)有毒,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粉尘能刺激皮肤、眼和呼吸器官,能使唾液、鼻粘膜和手变成黄色,皮肤、面部、头发变成褐色。由于苦味酸能和蛋白质结合,因此,这种色素是洗不掉的。(2)本品易燃,燃点300℃,有很大的爆炸危险,干燥时如遇热、震动(或撞击)、摩擦易发生猛烈爆炸。而用10%以上的水湿润的苦味酸则比干燥的物品安全得多。本品也是一种氧化剂。能与金属(特别是铜、铅和锌)及金属盐类形成高度敏感的爆炸化合物。空气中的容许浓度美国为0.1mg/m3

【不相容性】 与铜、铅、锌、其他金属及其盐类、熟石膏、混凝土均不相容。

【用途和接触机会】 用作测定芳香族醚、胺、酚等的试剂,医学上用作外科收敛剂;用于制造炸药、火箭燃料、焰火、有色玻璃、火柴、染料、照相药品、农药氯化苦、电池组以及消毒剂;还用于药物和皮革工业以及铜和钢蚀刻、法医化学、组织学、纺织品染色中用作媒染剂等。

【侵入途径】 粉尘吸入和摄入,经皮肤吸收,与眼和皮肤接触。

【侵害部位】 肾,肝,血液,皮肤,眼。

【有害影响和中毒症状】 苦味酸粉尘或溶液是很强的皮肤致敏剂。固体状态的苦味酸是皮肤刺激剂,暴露部位通常出现皮炎,表现为红斑、丘疹或疱疹。反复或长时间的接触,可能出现脱屑。皮肤接触后通常发黄,在鼻和口部周围以及毛发受到影响最为常见。粉尘或烟雾能刺激眼,加剧致敏作用。暴露于其粉尘和溶液中能引起角膜损伤。

吸入高浓度粉尘能引起暂时昏迷,继之衰弱、肌痛,以后出现多尿。经口摄入苦味酸后,能引起头痛、眩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腹泻、体重减轻、皮肤黄色,有时出现血尿和蛋白尿;还能引起胃炎、神经炎、肌肉痉挛、妇女闭经、高铁血红蛋白等病症。高剂量的苦味酸能破坏红细胞,引起出血性肾炎和肝损伤。引起全身性中毒的高剂量苦味酸将使全部组织发黄,包括眼结膜和水状液,引起黄视症。

【急救】 此化学品如进入眼,立即用水冲洗;如接触皮肤,迅速用肥皂和水清洗;如有人大量吸入,立即移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如被吞服,服以大量水,诱吐,洗胃,严重时送医院救护。

【防护措施】 生产设备要密闭,室内经常保持湿润。操作人员操作时要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和涂皮肤防护药膏,以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的接触,可避免苦味酸的刺激和致敏作用。戴防护眼镜,以防止眼的接触。工作者每天下班后须淋浴。工作服因可能受污染,应每天更换。工作服如被弄湿或受到污染,迅速脱去。

【医学监护】 就业前和定期体检时,应注意皮肤病症(如过敏性和特应性皮炎)以及肝和肾功能的检查。

【测定方法】 在空气中的测定:用混合纤维素酯滤膜采集试样,水-甲醇溶液提取,用备有紫外线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在水中的测定:用二氯甲烷提取,继之以带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或电子俘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分析,或气相-质谱联用法分析。

【贮存】 用玻璃瓶、木箱内衬塑料袋或木桶盛装,防止机械性损坏。置阴凉处,密封保存。大量贮存须放在炸药库内。为了运输和贮存的安全,须浸润10%以上的水。

【运输要求】 一级易燃固体。危规号:71009(干燥品为爆炸品,危规号:13016)。干品或含水量少于10%的湿品,铁路或公路运输时容器上须标有“A’型炸药”标记,不得载有乘客,不得空运;含10%以上水分的湿品须标有“易燃固体”标记。

【灭火措施】 灭火应在抑爆地点进行。如在本化学品周围发生火灾,须用水使容器保持冷却。炽烈或大规模火灾,应疏散火区。

【废弃物建议处理方法】 在备有消除微粒和湿式洗涤装置的旋转式焚化炉内控制焚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