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 立即行动就有收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口腔卫生保健手册》第188页(1335字)

1994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国际牙科联盟”等四大世界性口腔专业组织也将1994年定为“口腔卫生年”。这对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呢?对此,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副组长、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张震康教授列举了令人警醒,启人深思的数字。

“任重道远”,用这句成语来概括我国口腔健康事业的现状和前景是最恰当不过的。目前,全国人口平均患龋率约40%;牙周病发病率达70%~90%,错发病率49%。况且,几乎没有人终生不得牙病或不需要修复缺牙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每5万人口中只有一个口腔科医生,仅为发达国家的1/25~1/60。现我国人均有2.5个龋齿,即使全国牙医别的不干,只治现有龋齿,就要工作10~20年。

“形势严峻”,这并非夸大其辞。据抽样调查,现城市刷牙率约为70%,农村仅为30%。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一半人不刷牙。与龋齿发病率有关的糖的消费量更能说明问题。解放初,我国人均糖消费量250克,90年代则猛增至7300克。而据北京、长春、上海等地调查,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80~90%以上,且直接危及其今后恒牙的健康。

“健齿增寿”,这意味着科学战胜愚昧。摒弃“牙疼不算病”,“人老掉牙”的陈腐观念,是现代人文明健康素质的体现。须知,口腔细菌每毫升达1500万个,其中的300多种为致病菌,比大肠还要脏。一个人平均每天咀嚼1.5千克食物,到70岁约咀嚼4万千克食物。如果掉一个恒牙,咀嚼力下降1/5,掉两对恒牙,则致咀嚼无力,我们总不能把这多食物直接倒入胃里。而且,口腔疾患还可成为一些全身疾病的病灶,某些病如艾滋病、结核等通常伴有口腔病变。口腔癌现占世界最常见癌症的第六位。口腔健康还与心理健康、语言功能和美容等息息相关。

“迎难而上”,体现在社会各界携手共倡“爱牙、健齿、强身”的预防之举。早在1989年,在国家教委、卫生部等九部委支持下,口腔医学界便实施了“全国爱牙日”活动。调查表明:“爱牙日”宣传覆盖面现已达7亿余人;口腔保健知识正确回答率由1989年的37%,上升到1992年的70%;选用保健牙刷者由49%,上升到86%。可见,广大群众口腔健康自我保健素质正在提高;“预防、预防、再预防”的决策正确,前景喜人。

“观念更新”,叩响着奔向21世纪人们的心扉,主动寻求“健康保护”,而不是寻求迫不得已的治疗日益深入人心。当病人感谢给他们解除病痛,重新带来美的医生,惊叹口腔医学进步时,且莫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是被疾病牵着鼻子走!生活水平提高了,龋齿发病率在上升,而同时,人们对健康质量、牙的美观等要求更强烈。我们不能陷入“痛苦——求医——修复——再痛苦——再修复”的恶性循环。口腔医学发展到今天,可以明确地说,人类两大口腔疾患龋齿和牙周病能防可治。相信科学,立即行动,从现在做起,从儿童做起,这就是口腔医生的忠告和处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