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头鳋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第622页(1837字)
病原体 锚头鳋的雌性成虫。图4-26,常见的有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鲩锚头鳋。
图4-26 锚头鳋病
虫体细长如针,分头、胸、腹三部分,但体形会发生变化,身体拉长,体节愈合成筒状,头胸部长出头角,雌性锚头鳋始终保持剑水蚤型的体形。
症状 多态锚头鳋寄生在鳞片较小的鲢鳙鱼皮肤上,可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形成似石榴子般的红斑。鲤锚头鳋、鲩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鱼和草鱼等披有较大鳞片的皮肤上,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周围组织出现红斑,病鱼焦燥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游动缓慢而死。7-10厘米的鱼种患病后可引起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由于虫体前半部钻在鱼体组织内,后半部露在外面,严重感染时,鱼体似披衣,故有“衣病”之称。大量寄生在鳗鱼口腔内,可使鱼嘴不能闭合,造成摄食困难而死。亲鱼患病后,影响性腺发育。
流行情况 此虫危害多种淡水鱼类,尤以鲢、鳙鱼的鱼种为甚。全国各养鱼场广为流行。水温15-33℃(即4-10月)时,为锚头鳋的繁殖季节,也是此病的流行季节,其中以秋季为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可杀灭幼虫以及带有成虫的鱼和蝌蚪;放养鱼池加注新水,应加过滤设施,防止幼虫随水流入池内。
②每立方米水用10-20克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1.5-2小时。
③每立方米水用0.3-0.5克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2-3次。
④每亩水面用酒糟20-25公斤全池泼洒。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投喂酒糟2.5-5公斤,连续4-6天。
⑤每亩水深1米,泼洒氨水5-6.5公斤,既治病又肥水。
⑥亲鱼池发病,每亩放黄鱼10-15尾,每尾体重100-150克(最好单放雌鱼或雄鱼),有一定防治效果。
⑦鳗鱼池可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隔3-4天泼一次,连泼3次。每立方米水第一次用0.6克,第二次用0.4克,第三次用0.3克。
⑧每亩用10-15公斤青松毛或枫杨树枝叶,扎成5-6捆,插挂在食场周围,或捣碎浸汁后全池泼洒。
⑨每亩用苦楝树根11公斤,桑叶10公斤,麻饼或土饼11公斤,菖蒲12.5公斤碎碎混合,全池泼洒。
⑩每亩用60公斤大茶叶(胡蔓藤),扎成数束散放塘中,约7-8天后,大部分虫体可以杀死。
⑾每亩用五加皮75-100公斤,分成数束,使茎叶浸在水里,树头露出,6-7天后,虫体脱落。
⑿每亩水深1.3-1.7米,每次用牛血(猪血)5公斤,与浸泡磨碎的精料混合,全池泼洒,连喂3天。
⒀用雷丸和石榴皮各100克,加水10公斤,煎熬4-5小时,至2.5公斤左右时,用水稀释至10公斤,浸洗病鱼20-30分钟,3-4天后,虫体脱落,伤口也愈合。
⒁每亩用松树叶10-15公斤,捣碎浸出汁,全池泼洒。
⒂每亩水深0.8米,用棉子0.75公斤焙炒将熟,磨碎拌桐油200克,再以饲料调匀撒于鱼种塘中,2-3天后见效。
⒃上午8时,每亩用30-50毫升松节油,浸洗病鱼10-15分钟;
⒄有的生产单位利用换塘法,改变鱼的生活环境,即把肥水塘中的鱼搬到瘦水塘中饲养,反之也行,可使虫体脱落;有的生产单位认为鲢、鳙鱼与罗非鱼混养,无此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