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简明农机手册

铧式犁的调整和使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简明农机手册》第359页(5964字)

拖拉机和犁组成耕地机组。作业前必须合理挂接机组,并对机组进行适当调节,才能获得较好的作业质量和较高的作业效率。

耕地时,为了使犁耕作业稳定,在挂接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犁的挂接点必须在拖拉机的动力中心和犁的阻力中心的连线上,也就是这三点必须构成一条直线。此线称为牵引线。

犁耕时,作用在犁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和犁体曲面的交点称为阻力中心。

阻力中心的位置随耕深、耕宽、土壤条件、犁的结构和犁的技术状态的改变而变化。根据经验测得,单体犁的阻力中心在犁铧和犁壁的接缝线上距胫刃1/4~1/5耕宽处。多体犁的阻力中心在各犁体阻力中心连线的中点。

拖拉机的动力中心是拖拉机驱动力的合力作用点。轮式拖拉机的动力中心位于两驱动轮中间,并在驱动轮轴线的稍前方。履带拖拉机动力中心位于两履带压力中心线的连线与拖拉机纵轴线上的交点上。

(一)牵引犁的调整

1.正确地调整和安装牵引装置 犁在水平面内,保证拖拉机的动力中心、犁的牵引点和阻力中心成一直线,且该直线与前进方向平行,以保证正牵引的连接状态。

2.偏牵引调整 犁在作业时发现偏牵引现象,可以用平移纵拉杆改变牵引点的横向位置来调整。如牵引线通过动力中心右侧,机组将不同程度地出现偏驶。这时将纵拉杆平移,使牵引线通过动力中心附近,偏牵引现象可以克服;如拖拉机向左偏头,将纵拉杆向右平移,目的是保持拖拉机与犁的相对位置,使第一铧耕宽不变。

3.耕深调整 犁耕时,如发现地轮轮辙过深,原因是牵引线没有通过阻力中心,应将牵引装置在犁架上往下移动,增大牵引线倾角,使牵引线通过阻力中心(或重心迹),避免因地、沟轮负荷加重,使轮轴磨损加剧。

如横拉杆偏低,则犁架前部上翘,自动升降部分失灵,前犁体不易入土,尾轮轴磨损加剧,此时可将牵引装置在犁架上往上移,减小牵引线倾角,使牵引线通过阻力中心(或重心迹)。

4.耕宽调整 如犁的后部左偏,第一铧耕幅变小,整个犁耕幅加大,犁体间产生漏耕,翻土碎土不好,犁侧板磨损加剧,则应将横拉杆上的纵拉杆向右移动,使牵引线通过犁的阻力中心。如犁的尾部向右偏,第一铧耕幅加大,整台犁耕幅减小,犁体间重耕,此时将横拉杆上的纵拉杆向左移动。

犁侧板在沟壁上应贴紧但又不压得过紧。若压得过紧可调节尾轮机构的水平调节螺钉,使尾轮向沟壁压紧,犁侧板可减轻负载。

(二)悬挂犁的调整

悬挂犁的正确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轮式拖拉机轮距的调整(图5-13)作业中拖拉机的轮距应与犁的耕幅相适应;如不适应,可调整拖拉机轮距。

图5-13 轮距调整

1.宽轮距时动力中心 2.阻力中心 3.窄轮距时动力中心 4、5.虚牵引点

调整轮距就是调整拖拉机动力中心的位置,使犁的阻力中心与拖拉机的动力中心尽可能位于平行于前进方向的直线上,即可达到正牵引状态。当拖拉机轮距过宽时,如仍保持对犁的正牵引状态,牵引线将通过拖拉机动力中心右侧,而出现偏牵引现象。这时可以缩小轮距,使动力中心右移而克服或减少偏牵引的不良后果。

2.犁的入土角和入土行程的调整 悬挂犁入土性能通常用入土行程来表示。入土行程是指最后犁体铧尖着地点至该犁体达到规定耕深时,犁所前进的距离。而入土角是指第一犁体铧尖开始入土时,犁体支持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为3°~5°(图5-14),多铧犁因前后犁体错开,入土行程较大,因此尽量缩短入土行程,可提高耕地质量,可减少耕地时间。当犁铧磨钝或土壤干硬不易入土时,为使犁能及时入土,可缩短悬挂机构上拉杆的长度,增大犁的入土角,缩短入土行程,而增强犁的入土性能,使犁容易入土。但缩短上拉杆的长度会影响前后犁体耕深的一致性,因此在调节上拉杆时,应彼此兼顾,即在达到耕深一致的前提下,应尽量使上拉杆的长度缩短。

图5-14 犁的入土角和入土行程的调整

a.正确调整 b.不正确调整 c.犁的入土行程

L-总入土行程 L1-前后犁间距 L2-后犁入土行程

3.水平调整(图5-15) 犁在作业时应保持犁架前后与左右横向水平,使各犁体耕深a一致。犁架前后水平靠改变上拉杆的长度来调整。调整左右提升杆的长度可调整犁架横向水平。

图5-15 耕深调整及犁架调平

1.限深轮 2.限深轮调节手柄 3.提升臂 4.调节齿轮盒 5.右提升杆

4.耕深调整 悬挂犁耕深调整有3种方式:

(1)位置调整(图5-16):犁的工作深度由液压悬挂机构控制,工作时降落到所需耕深,液压操纵杆位于“中立”位置。此时,犁与拖拉机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法在地面平坦时耕深能保持一致。如地面起伏不平时,耕深很不稳定。

图5-16 位置调整法

(2)高度调整法(图5-17):犁耕时,液压操纵手杆放在“浮动”位置,用限深轮控制耕深。由于限深轮的仿形作用,在地面不平时也能保持一定的耕深。但在土壤阻力变化较大时,拖拉机负荷不均匀。

图5-17 高度调整法

(3)力调整法(图5-18):在与液压悬挂机构有力调整装置的拖拉机配套时采用,工作时可根据工作阻力自动调整犁的耕深。作业时液压操纵杆放在某一位置,耕地阻力通过O2B杆传给弹簧。当作用力与弹簧力处于平衡状态时,犁便保持一定的工作深度。当阻力变化,弹簧变形不同时,使液压机构的滑阀改变位置,耕深也随之改变,负荷大时调浅,负荷小时调深,因而使拖拉机的负荷保持稳定,超越障碍的性能较好。

图5-18 力调整法

5.耕宽调整 犁耕时,如发现相邻两行程间(即第二铧)产生漏耕或重耕时,需转动耕宽调节器丝杠手柄,使左悬挂点前后伸缩来调整。漏耕时,缩短左悬挂点的伸出长度,使悬挂犁向右摆动,铧尖指向已耕地;重耕时,放长左悬挂点伸出的长度,使悬挂犁向左摆动,铧尖指向未耕地。

调整耕宽除伸缩左悬挂点的方法外,还可采用横移左悬挂点来调整。当漏耕时,可使左悬挂点向左移动一个距离,从而使犁体向已耕地偏摆,耕幅变小。重耕时移动方向相反。

6.正位调整 为了改变犁偏斜前进的状态而进行的调整,称为正位调整。犁耕时,犁的纵梁平行于前进方向,第一铧耕宽不漏耕、不重耕时为正位。但是,由于土壤松软、犁侧板配置不当或变形,以及牵引线过于偏斜等原因,使犁体工作中偏斜前进,造成耕地质量恶化,犁的单铧耕幅和总耕幅改变,牵引阻力也增加。如因牵引线过于偏斜,使犁侧板压力过大、挤压沟壁过深而造成犁的偏斜前进时,则可适当调整牵引线的方向,使犁的工作状况改善。由于土壤松软,犁侧板对沟壁压陷较大而引起犁的尾端偏向未耕地时,可通过犁侧板和犁托间加装垫片的方法进行调整。

7.偏牵引调整 犁耕时拖拉机有偏驶现象,表明机组处于偏牵引状态,其调整方法是:当机组右偏转时,将耕宽调节器右移;机组左偏转时,向左移。

偏牵引调整时,必然引起耕宽的相应变化,因此,必须辅之以耕宽调整,使犁保持正常耕宽。

(三)犁的使用

为了使犁在耕地时充分发挥效率并达到良好的耕作质量,必须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犁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

1.机具准备 首先,应保证耕地机组处于正确牵引的状态,犁本身也要调整正确,正确牵引和调整的标志是:

(1)犁在耕地时犁架前后水平,横向水平,这就保证耕后地面平坦,各犁体耕深均匀一致。

(2)犁的纵梁与机组前进方向一致,而且前犁体的耕宽也是合适的,这就保证犁的正常翻土和碎土性能,使接垡平,没有漏耕或重耕,而且牵引阻力小。

(3)拖拉机的直线行驶性能好,这样不但耕得直,驾驶员操作省力,而且工作效率高,耗油少。

犁耕开始前,不论牵引机组或悬挂机组都应进行试耕,检查其工作质量是否达到上述所要求的调整标准。

2.耕地准备 耕地前必须完成田间清理工作,清除田中可能使机组工作发生困难或使机器遭到损坏的障碍;对难以清理的障碍应做出明显标志。如果是开荒,则应在开荒前认真调查地形、土质、树木、杂草和水等情况,做好详细记载。开荒前打好防火道,烧荒后待耕。

小区地块大小应根据机组班工作量来确定。为减少开闭垄数,地块应有一定的宽度。地块两端还应留出合适的地头宽度,以保证机组的正常转弯。地头宽度与机组回转半径、机组出线长度和驾驶员技术水平有关,在测量出地头宽度后,立标杆作为行走目标,而后用犁先耕一条浅沟。这样可保证起、落犁处整齐、减少重耕或漏耕,提高作业质量。

3.耕地机组的行走方法 耕地机组在作业中的行走方法对耕地质量有很大影响。对行走方法的要求是:耕后开闭垡少,地面平整,地头空行程短,工作效率高,行走方法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单向铧式犁的行走方法是内翻法和外翻法(图5-19),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这两种基本方法,结合具体作业条件组合成多种行走方法。

图5-19 单向铧式犁的行走方法

a.内翻法 b.外翻法

(1)内翻法:内翻法又称闭垄法,机组由耕作区中线左侧进入开始第一犁,行至地头起犁,顺时针方向转弯,到地头线时降犁,紧贴第一趟耕过的地耕第二趟,在开墒处形成一高起的垄台,一直将小区耕完,机组在地头的空行程一次比一次增加,每个小区两侧各有半个开垄。开闭垄的距离为小区宽度的1/2。这种耕地方法,机组在头几趟转弯时,应转犁形弯,因此地头应留大些;耕地前,在小区中线的左侧还要立一标杆,作为第一趟行驶的目标。

(2)外翻法:外翻法又称开垄法,作业机组由小区右侧进入开始第一犁。机组沿着小区边缘耕到另一地头线时升犁,逆时针转到小区的左边缘地头线时又落犁,沿着边沿线进行第二犁,第二犁起犁后转到第一犁左边,紧贴第一犁进行第三犁,如此连续不断地由两边往中间犁耕,直至全小区耕完。这种耕法,最后几趟机组也要转犁形弯;耕后小区中央形成开垄,小区两侧各有半个闭垄。

(3)有环节开、闭垄交替耕法:采用有环节开、闭垄交替耕地方法时,要事先将地块划成若干个小区,先用内翻法耕完第一小区,进入第三小区时仍用内翻法;第三小区耕完后进入第二小区,在第二小区采用外翻法,第二小区耕完后进入第五小区用内翻法,再进入第四小区用外翻法耕(图5-20)。采用这种耕地方法,第一、三、五、七等奇数小区采用内翻法;第二、四、六小区用外翻法。耕后在奇数小区内形成一个闭垄,在偶数小区内形成一个开垄。开闭垄的数目比单独采用内翻法或外翻法时减少一半,开闭垄之间的距离延长到一个小区的宽度。机组在地头转弯时,左右交替,可消除机组作业时一侧磨损过重的缺点。

图5-20 有环节开、闭垄交替耕法

(4)无环节开闭垄套耕法(图5-21):采用无环节开、闭垄套耕法时,把地块按相同宽度划成4个小区,先在第一、三小区以套耕法进行外翻。第一犁由第三区右侧进犁,左转弯进入第一区左侧,再转回第三区。耕完一、三区后,再转入第二、四区,用内翻套耕法进行耕翻,由第二区右侧进犁,右转弯至第四区左侧绕回进入第二区,最后于第四区右侧出犁,再耕翻地头。这种方法地头转弯简单,但田间规划要求较严。

图5-21 无环节开、闭垄套耕法

(5)水田耕地方法:水田耕地方法基本上与旱地相似,在条田化水田区耕地时,可采用两小区内翻套耕法和外翻套耕法两种。行走路线如图(522)所示,内翻时码垛位置在两条田外侧;外翻时码垛位置在两条田内侧。两种耕法第一犁往复都要反翻一犁,目的是把两条田两侧修直,可省去许多劳力修理水线上的田埂。在反翻一犁后,再用内翻法或外翻法将两小区条田进行套耕,一直翻到码垛地方为止。采用这种方法,小区中没有开、闭垄,实际上开、闭垄被移到水线上去了。剩余码垛处的未翻地,留到春天再翻。采用此法时,须隔年交替进行。

图5-22 水田条田化主要耕地方法

a.两小区内翻套耕法 b.两小区外翻套耕法

1.水线 2.码垛位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