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住肉孢子虫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491页(1791字)

住肉孢子虫病是由住肉孢子虫属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住肉孢子虫广泛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类,它侵害骨骼肌、较少侵害心肌、舌肌、膈肌、食道肌和脑。虽然住肉孢子虫病对养禽业意义不大。但本病普遍发生于野鸭,对家鸭和野鸭有一定的危害。鸭的感染率可高达40%。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住肉孢子虫对大多数禽类的致病性尚不清楚,感染住肉孢子虫病禽的外观通常正常。严重感染引起病野鸭飞得既低又慢,但没有见到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已有证明住肉孢子虫毒素(内毒素),对、小和麻雀有毒害作用。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能引起腹泻、衰弱和死亡。

(二)病理剖检

肉眼病变可在胸肌、大腿肌、颈肌和食道肌上见到一些纵列的住肉孢子囊。

有人报道禽住肉孢子虫可引起肌肉脂肪变性,被寄生的肌肉纤维肿大和破裂。同时在住肉孢子虫囊周围发生炎性反应。

(三)流行特点

在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中曾观察到11个目中的58种鸟发生住肉孢子虫感染,其中包括家鸭和,但未见有火鸡感染报道。本病潜伏期较长,孢子囊感染鸭后85~154天才发现,故幼鸭就很少发生。

住肉孢子虫具有专性两宿主的生活史,被孢子囊污染过的饲料是中间宿主禽类感染的主要来源。肉食兽——终末宿主是在摄入中间宿主的带有住肉孢子虫囊的组织而感染的。笼养鸭体内的住肉孢子囊的囊孢子,观察到3年末时仍然存活。这样的中间宿主可在广大区域内作为长期的传染源。住肉孢子虫病最流行于那些常去静止的浅水塘饮水的畜禽。

(四)实验室检验

1.病原分离与鉴定

(1)病原分离:本病的诊断主要是在肌肉中找到住肉孢子虫囊或缓殖子。大的住肉孢子虫囊肉眼可以看清楚。小的住肉孢子虫囊可首先在显微镜下观察肌肉压片,即取一小块肌肉,上加一滴等渗盐溶液或5%甘油,再用两块载玻片压平后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也可作成组织切片来鉴定虫体,先将肌肉组织用波氏液或其他标准固定液固定,作成10微米厚的切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

(2)病原鉴定:根据对住肉孢子虫囊囊壁构造的显微镜鉴别,鸟类至少有5种住肉孢子虫。其中霍氏住肉孢子虫(同物异名:鸡住肉孢子虫)是鸡住肉孢子虫病的病原体;李氏住肉孢子虫是鸭住肉孢子虫病的病原体。

李氏住肉孢子虫的住肉孢子虫囊,即第三代裂殖体也称为米氏小管,呈长型,其长轴与肌肉纤维平行。它们具有光滑的囊壁;呈白色,自肌肉取出时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长1.0~6.5微米,宽0.48~1.0微米。在显微镜下观察,它具有两层壁:内壁为海绵状纤维层,外壁为致密的膜。住肉孢子虫囊内分若干小室,每个小室内含有数目众多的香蕉状的缓殖子,也称雷氏小体。缓殖子长8~15微米,宽2~3微米。

2.血清学检查 在Sabin-Feldman色素试验中,住肉孢子虫与胞浆可变抗原产生反应,但与弓形虫有交叉反应。用缓殖子作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获得成功。

在禽类的住肉孢子虫感染的诊断中还没有使用过血清反应。

二、防治

目前尚缺乏对住肉孢子虫病的化学疗法或生物防治法。对严重感染本病的鸭肉应全部废弃,不能用作食用。

预防和控制的着重点在于切断其生活史。为了在消灭住肉孢子虫方面取得进展,必须对其生活史做更深入的了解。

上一篇:鸡球虫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