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页(3051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麻黄科常绿亚灌木草麻黄或小灌木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茎枝;主要含有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和少量挥发油,以及鞣质、麻黄多糖等;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身痛鼻塞,常与桂枝、杏仁等配用;肺气郁闭,喘咳痰嗽,常与杏仁配用;风水痹证;荨麻疹等证。
〔本草撷英〕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别录: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不可多服,令人虚。
甄权: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
大明: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时珍: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名医心得〕 董建华:虚实诸喘 哮喘有虚实之分,治有补泻之别,但本虚标实之证最为常见,且病变中心在肺,故麻黄可灵活运用于一切喘证。如与附子合用治疗寒喘,与石膏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喘,与黄芩、地龙合用治疗热喘,与黄芪合用治疗气虚哮喘,与大黄合用治疗痰热互结之实喘,与熟地、紫河车合用治疗肾虚哮喘,与二陈汤合用治疗痰浊哮喘等,只要配伍得当,无论虚实,均收良效。[1]
高健生:翳证(火疳) 在辨证方药中加入麻黄治疗翳证寓意有四:一是取其发越阳气,达卫气而散寒邪,有阳和汤用麻黄之意;二是麻黄味辛能散,使郁闭之火邪有外达之机转,如《眼科奇书》中大发散用麻黄之意;三是在寒凉中稍加入辛温之品,以除凉遏之弊,有反佐之功;四是火疳病程漫长,病情反复,其翳属沉而牢者,非麻黄之辛温不能焮发。[2]
郑惠伯:(1)重症肌无力 临证每于益气养血、温补脾肾方药中加入麻黄温通经络,疗效明显高于不用麻黄者。(2)颜面神经麻痹 以葛根汤、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3)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 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加麻黄增强通络之力,疗效颇佳。(4)遗尿 本病为小儿常见病,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所致,用缩泉丸、桑螵蛸散补肾止遗,有一定疗效,但难以速决,加入麻黄开宣肺气,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膀胱开阖有度,则遗尿很快好转。(5)子宫脱垂 方用麻黄24克、黄芪24克、二乌共15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蜂蜜60克,曾治愈近百例二至三度子宫下垂者。临床体会,麻黄减量则疗效亦减,若去麻黄则基本无效。[3]
〔药理与应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律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扩张冠状动脉、脑、肌肉血管,增加其血流量,收缩脾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降低其血流量;还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临床常用于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低血压等。
2.对平滑肌的作用: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兴奋幽门括约肌、抑制子宫。临床多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急慢性气管炎等。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大剂量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脑干、延髓,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对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临床尝用于嗜睡等症。
4.抗菌消炎作用:体外试验证明,本品散剂对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乙型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较强;挥发油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埃柯病毒也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细菌性肺炎,流感等病。
5.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人无诱发出汗作用,但对处于高温环境下的人具有明显的发汗作用。认为可能与兴奋中枢有关部位及外周α受体有关。临床多用于高热无汗属中医风寒表实证者。
6.镇咳、祛痰作用:麻黄水提物有一定的镇咳作用;麻黄挥发油尚有一定的祛痰作用。临床常用于肺系炎症咳喘等。
7.利尿作用:麻黄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以伪麻黄碱作用显着。认为是其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的结果,有认为是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缘故。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心、肝源性水肿,以及因膀胱括约肌麻痹所致尿潴留等。
8.抗过敏作用:麻黄能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并有抗补体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病。
此外,本品尚有一定的毒性。实验表明,麻黄碱对大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650mg/kg;伪麻黄碱对兔最小致死量为500mg/kg。1%15ml麻黄碱中毒除一般症状外,尚有大汗、体温升高和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经用阿托品、苯巴比妥等治疗可愈。
〔剂量用法〕 1.5~9克,煎服。表证、水肿者宜生用,喘咳、脉迟者宜炙用。
〔按语〕 本品功擅平喘止咳,故用于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病证辄获良效,而对于外感热病常因惧其辛温发散力猛,临床使用者鲜。作者临证宗《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对外感高热无汗者恒于辨证方药中伍入本品,每收热随汗解、邪随汗去之捷效;对老幼体质薄弱者,宜酌减用量,或以荆防代之,以免过汗劫阴耗气之弊。
周凤梧教授认为,本品之于哮喘,若连续久服,常效力递减,若间歇使用,则其效每着。故以间歇应用为宜。[4]验之临床,确为经验之谈。
作者临床体会,本品功效概而言之有二:一是宣肺。无论是外邪束肺,还是痰水壅肺,抑或是七情郁肺,病因不同,病机则一——邪壅肺窍、宣降失司,均可放胆使用本品。二是发散邪气。外邪(寒邪或热邪)侵袭之表证,寒湿浸淫肌肉、关节之痹证,本品可发而散之;水邪为患之水肿、沉寒二冷之阴邪顽症,本品亦可发而散之。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得当,辄应手取效。但本品毕竟发散力峻,且有毒性,故于心虚、体弱者,当慎用或忌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内科心法,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6:64
[2]陈彤云主编.燕山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9:346、347
[3]王凤岐主编.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588、589
[4]周凤梧主编.中药方剂学(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