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6页(2063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又名粉葛根、齐;主要含有大豆素、大豆甙、葛根素、葛根黄甙、乙酰胆碱、氨基酸等成分;甘、辛、平,入胃、脾经;属辛凉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解毒,升阳止泻。适用于外感表证,发热头痛项背发紧,若恶寒无汗者常与麻黄、桂枝同用,若发热重者常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外感热病之口渴;消渴病;麻疹初起或疹透不畅,常与升麻同用;脾虚泄泻、外感下利等病。

〔本草撷英〕 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大明:治胸膈烦热发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傅蛊囓,窨毒,箭伤。

开宝:止渴,利大便,解酒,去烦热,小儿热痞。

时珍:散郁火。

备要: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胃气上气,生津止渴。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为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疗伤寒中风,阳明头痛,血痢温疟,肠风痘疹。又能起阴气,散郁火,解汤毒,利二便,杀百药毒。多用反伤胃气。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吐衄诸血。

〔名医心得〕 朱良春:(1)虚泻 久患泄泻,胃土已虚,清气在下,厥阴风动,故治当持清肠必兼苏胃,养阴当避滋腻,培土不用温燥,剔垢仅取轻疏的观点,创仙桔汤,屡获佳效。对顽固性久泻者,必重用本品,临证中每用即效。究其实质,是因其有升发清阳,鼓舞胃气上行之功。(2)颈椎增生 本品善治项强,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并有较强的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故对颈椎增生者,除辨证用药外,必加本品,其用量可加大至30~45克,无任何毒副作用。[1]

陈建新:重剂奇功 外感风热之头痛、项背强痛、肌肉酸痛和湿热泻痢或脾虚泄泻,热病口渴等症均以量大(30~120克)用之,往往取效快捷。对于脾虚泄泻本品宜炒:用米汁浸润后炒至老黄,凉性即减,升发清阳之力却增。如治某男患者,2岁,患秋季腹泻3天,日下十数次,前医与葛根芩连汤(葛根12克)不效,余以同方葛根用30克,按上法处理,下午服药,当晚泻即止。[2]

史寅生 重剂治消渴 消渴尿频量多,口渴行饮,尿甜,证属肾阴亏损者,重用葛根达250克,乌梅60克,更佐清热滋阴和升提之品,量大力专,即能迅速控制症状。[3]

[药理与应用〕 1.对心脑血管的作用: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心肌和乳酸代谢,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等。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等。

2.解热作用:对伤寒混合菌苗致热的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葛根粉能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散热,并能使呼吸运动加强,增加水分排出而使体温下降。临床主要用于外感发烧。

3.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对动物离体回肠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葛根中大豆甙元亦有明显的罂粟碱样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慢性胃炎、肠炎之腹痛。

4.其他作用: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5-羟色胺从血小板中释放,对防治心绞痛、心肌梗塞有利;及降血糖、抗胆碱样等作用。临床多用于糖尿病、血管痉挛引起的突发性耳聋、视神经萎缩、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陈旧性脉络膜炎等。

〔剂量用法〕 6~12克,煎服。

〔按语〕 葛根辛甘性平,气质轻扬,具升散之性,故临床常用于外感热病;又善止泻,故对胃肠型感冒尤为适宜。近年来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收效颇着。惟用量颇大:少则30克,多在60克,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常规剂量,多难取效。《本草备要》“多用反伤胃气”不足信矣。

【参考文献】:

[1]朱步先等.朱良春用药经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1:99,100

[2]刘尚义等.南方医话.北京出版社,1991;12:603

[3]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4:204

上一篇:牛蒡子 下一篇:升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