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49页(2238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由芸香科落叶乔木黄柏树和黄皮树的树皮;又名黄蘖、川柏;主要含有小檗碱、黄柏碱、竹叶烯、谷巢醇、豆巢醇等成分;苦、寒,入肾、膀胱经;属寒凉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坚阴,解毒医疮。适用于湿热黄疸、下痢、痿证、带下、下肢肿痛、淋证等,常与栀子、苍术、黄连、牛膝、车前子等配用;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遗精、盗汗、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等,常与知母、鳖甲、山药等同用;湿毒、疮疡、痔肿、烫伤等症,常与土茯苓、生甘草、大黄等同用。
〔本草撷英〕 本经:主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泻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别录:疗惊风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
大明: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蚘心痛,鼻衄,肠风下血,后急热肿痛。
元素: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瘫痪,利下窍除热。
丹溪: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茯苓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
备要:泻相火,补肾水。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润燥,除湿清热。疗下焦虚,骨蒸劳热,诸痿瘫痪,目赤耳鸣,消渴便闭,黄疸水肿。水泻热痢,痔血肠风,漏下赤白,诸疮痛疮,头疮口疮,杀虫安蛔。
重庆堂随笔:经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下部不坚之病多矣,如茎痿、遗浊、带漏、痿躄、便血、泻痢诸证,今人不察病情,但从虚寒治之,而不知大半属于虚热也。盖下焦多湿,始因阴虚火盛而湿渐化热,继则湿热阻夫气化,反耗精液,遂成不坚之病。皆黄柏之专司也……盖黄柏治下焦湿热诸证,正与蛇床子治下焦寒湿诸证为对待。
〔名医心得〕 李克绍:痿躄 湿热痿躄,于辨证方药中伍入黄柏6克,常获良效。对此古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家秘奥》载“如用补中汤,脐以下无汗,加黄柏三分。”刘元素云“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躄,脚膝无力,黄芪汤中加用(本品),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便去了。”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法云“脚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肾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等。足见本品于痿躄确有疗效[1]。现代不少名家有此体会,如王为兰、孔光一教授即善用本品治疗湿热所致下肢病变,往往在常方基础上加入本品,疗效却倍增。
宋淑兰:荨麻疹 黄柏与苦参皆苦寒之品,具有清热燥湿之功,况黄柏为黄柏树之皮,以皮达皮表,对于在表而非外感之湿热均有较好的效果;而苦参则以苦入心,以寒降火,专治心经之火;荨麻疹的酿成,是与心火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内经》所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两药合而用之,对荨麻疹诚有奇效。临床常以四物消风饮加黄柏、苦参治疗荨麻疹,常获良效[2]。
〔药理与应用〕 1.抗微生物作用:本品对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许兰氏毛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等多种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巴原虫、利什曼原虫也有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及红色发癣菌等均有抑菌作用;对结核杆菌、淋球菌亦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钩端螺旋体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泌尿系、消化道炎症,以及皮肤病。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黄柏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能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黄连素具有抗胆碱酯酶、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有强大抗箭毒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震颤麻痹等病症。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柏流浸膏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属中枢性的。所含小檗碱除降压外,还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心脏有双向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等病症。
4.其它作用:小檗碱能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升血小板和保护血小板免受破坏作用;并有降血糖、抗癌等作用。临床尝用于血液病、糖尿病等病症。
〔剂量用法〕 3~9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本品味苦善燥湿浊,性寒善泻湿热,但燥湿而不伤阴,且有坚阴之功,为除热益阴之品;肾家要药,擅治肾家湿热诸症,尤其对腰膝足部痿软、肿痛等症疗效卓着。惟其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弱者不宜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北京出版社,1990;7:86
[2]夏洪生.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