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71页(1776字)

【药物出处】:《唐本草》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全草或根;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主要含有皂甙、甘露醇、天冬素、还原糖、树脂、苦味质、叶酸、酪氨酸脂、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咖啡酸等成分;苦、甘、寒,入肝胃经;属寒凉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疏肝通乳。适用于急性热病,热毒内痈(肠痈、乳痈),疔毒疮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病证。

〔本草撷英〕 苏恭:妇人乳痈水肿,煮汁饮及封之立消。

苏颂:白汁涂恶刺疮即愈。

震亨: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

备要:泻热,解毒。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妙品。

〔名医心得〕 朱良春:(1)胃病 章次公先生治胃溃疡病,具小建中汤证者恒以此汤加入公英30克,疗效甚高。这一配伍乍看似属温凉杂凑,不知章先生既视整体,又针对此病之胃粘膜充血、水肿、溃疡之局部病灶,而拟定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处方也。其制方之妙,匪夷所思矣。朱老认为本品“镇痛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清胃,还在于它能消瘀,凡胃腔因瘀热作痛,用其最为相宜。而胃溃疡之疼痛,配合养胃之品,又可奏养胃消瘀、镇痛医疡之功,如能选用其极,晒干研末吞服,效尤佳良。”(2)肝胆疾患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谓本品能“散滞气”,隐然有达郁之意。盖本品花发甚早,得春初少阳之气,故有生发之性,清肝兼可达郁,且能利胆,乃本品之长。故于肝炎、胆囊炎证属肝经郁热者宜之。[1]

刘惠纯:尿路结石 《本草从新》谓本品为“通淋妙品”,常思一试。后诊一尿路结石患者,即处以单味公英60克水煎服。两剂腰痛减轻,再服一剂排出黄豆大结石一粒,症状随之消失。虽属个案,仍有参考价值。[2]

颜亦鲁:胃热疼痛、溃疡性脘痛临床治胃痛有热灼感者,喜用本品,并以本品制丸治疗溃疡性脘痛,也颇有临床效果。[3]

〔药理与应用〕 1.抗微生物作用:本品抗菌谱较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奥杜盎氏小孢子菌、许兰毛菌、红色毛菌及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腮腺炎、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痢疾、疮疡等病证。

2.保肝利胆作用:煎剂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有显着的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并有利胆作用。临床常用于肝炎、胆囊炎等病。

3.其他作用:煎剂能显着提高外周血淋巴母细胞转化率、镇咳祛痰、降胆固醇、升血小板及利尿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泌尿系感染。

〔剂量用法〕 9~24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公英性味苦寒,为疡疮之圣药,用于胃病亦多获效。吾师姚子扬先生(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用药轻灵,重视胃气,颇具王道风范。其治胃病亦喜用公英,收效卓着。盖本品虽性味苦寒,但与其他苦寒之品有别:苦不伤阴,寒不败胃,且有养胃之功,为祛邪而不伤正之良药。考农村喂养牲畜多用本品,且可使之膘肥体壮,更可使产崽下奶,养胃扶正之功由此可见一斑。尽管人畜有别,但“养胃”理同。

【参考文献】:

[1]朱步先等.朱良春用药经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1:85、86

[2]刘尚义.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12:620

[3]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245

上一篇:银柴胡 下一篇:土茯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