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72页(851字)

【药物出处】:《本草纲目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块茎;又名光叶菝葜;主要含有多种甾体皂甙、生物碱、挥发油、糖类、鞣质、树脂甾醇、淀粉等成分;甘、淡、平、入肝、胃经;属寒凉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强筋。适用于湿热疮毒、湿疹、风湿痹痛、杨梅恶疮、皮癣,以及淋证、带下等病证。

〔本草撷英〕 时珍: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备要:通,祛湿热,补脾胃。甘淡而平。阳明主药,健脾胃,祛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除则筋骨利。利小便,止泻泄。治筋骨拘挛,杨梅疮毒,瘰疬疮肿。

〔名医心得〕 陈泽霖: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对于胃粘膜活检病理发现有“肠上皮化生”者,在方中常加入土茯苓、舌草各30克,3个月后复查胃镜时常可使1/3~1/2病例肠上皮化生消失。[1]

〔药理与应用〕 本品能增加尿酸盐排泄,具抗痛风作用;消除蛋白尿、恢复肾功能的作用,以及利尿、杀灭各类螺旋体等作用。临床常用于痛风、肾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病等。

〔剂量用法〕 9~30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本品甘淡性平,专入肝胃,功擅清解湿毒,能使湿热毒邪由小便而解,并能健脾胃,助运化,绝湿源,故为肝胃湿热之要药。临床常用于湿毒疮疡、湿疹、银屑病的治疗。近年来不少医家用于乙肝的治疗,收效颇着。惟淡渗之性易伤阴液,故若肝肾阴虚者不宜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254

上一篇:蒲公英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