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89页(1944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主要含有鞣质、地榆皂甙、糖类、维生素A类物质;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其是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证。治便血、痔血,常与槐花合用;治血热崩漏,可与生地、黄芩、炒蒲黄、莲房等配伍;治血痢经久不愈,常与黄连、木香、乌梅、诃子肉等同用。本品有收敛作用,还可用于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等。取生地榆研末,麻油调敷,可使渗出液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对于湿疹、皮肤溃烂等证,可用生地榆煎浓汁,纱布浸湿外敷,亦可用地榆粉,加煅石膏粉、枯矾,研匀,撒于患处,或加适量麻油调敷。

〔本草撷英〕 本经:主妇人乳痓痛 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甄权:止血痢蚀脓。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李杲:治胆气不足。

时珍: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犬、、虫伤。

〔名医心得〕 朱良春:(1)水火烫伤 本品能控制创面渗出,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新生皮生长,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2)消化性溃疡 认为本品不仅可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而且对溃疡病的壁龛有护膜疗疮之功,非仅出血时服,尚可作为溃疡病常规治疗药物。(3)热痹 痹证化热或湿热之痹,因瘀热内阻而见发热缠绵,关节热痛者,恒投本品于辨证方药中,多配以知母、秦艽、虎杖等清热解毒、蠲痹通络之品,每可应手,并能使血沉、抗“0”得到较快下降。乃用其敛戢邪热,除痹止痛之功也。(4)临证 临证发现,该药生用止血作用较炒炭为优,主张一概生用,不必炒炭;在剂量上突破常规,一般用9~20克,大量用至30~60克,未见不良反应,而建功尤捷。生地榆之所以能治淋证者,盖缘其能解毒抗菌消炎,一也;擅入下焦除痰,二也;性涩可缓尿频,三也。本品通中寓涩,祛邪而无伤肾耗阴之弊,诚非其他淡渗清利之品所可比拟。凡遇急性泌感或慢性泌感急性发作,皆相适宜。[1]

王药雨:(1)诸疮热痛 用之甚效。(2)烫火伤 本品制成散剂或膏剂,外用于火烫伤,有速效。且愈后无疤痕。这一经验在“外科全生”书中已有记载。[2]

〔药理与应用〕 1.止血作用:生品或炒炭均可缩短出凝血时间。其机制尚不明了。临床常用于大便出血、血尿、血痢、功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愈烫、烧伤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本品粉剂外用对实验性烫、烧伤有显着疗效。其机制为,本品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水肿,有收敛作用,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体液丢失,有利于防止烧伤早期休克。临床常用于烧、烫伤。

3.抗菌作用:其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噬菌体有灭活作用;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痢疾、肺炎、肠炎等。

4.其他作用:尚有镇吐、抗癌、止泻、祛痰、抗惊厥等作用。

〔剂量用法〕 9~15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本品苦能降、酸能收、寒能清,功擅止血,凉血,为治肠风、痔疮、溃疡便血之要药。临床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疾患用之亦良。如施汉章教授喜用本品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赵绍琴教授擅用本品治疗肾炎等,每获佳效。

【参考文献】:

[1]朱步先等.朱良春用药经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1:103~105

[2]王药雨.实用中药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302

上一篇:大蓟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