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工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建筑工程造价计算手册》第32页(4494字)
①平整场地 系指厚度在±30厘米以内的就地挖、填找平,其工程量按建筑物(或构筑物)底面积的外边线每边多增加2米计算。
其计算为公式为:
A=S+L外×2+16
式中 A-面积(m2);
L外-外墙外边线长(m);
S-底层建筑面积(m2)。
〔计算例〕 某建筑物长30米,宽10米,底层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求平整场地面积。
图2-1
A=300+80×2+16
=467m2
或=(30+4)×(10+4)
=476m2
②挖地坑 凡挖土底面积在20平方米以内的,按地坑挖土计算,地坑底面积不放坡和不带挡土板的按图示尺寸计算;带挡土板的每边各加10厘米计算。地坑体积计算如下:
a.不放坡和不带挡土板的
方形或矩形 V=Hab
圆形 V=HπR12
b.放坡的 方形或矩形(见图2-2)
图2-2
或简化公式
的体积(即地坑四角锥体积)见地坑放坡时四角的角锥体体积表(表2-1)。圆形(见图2-3)。
图2-3
表2-1 地坑放坡时四角的角锥体积表 单位:m3
注:(1)正方形或矩形地坑(需放坡者)的体积,凡采用简化公式时、均可按上表计算;
(2)值为地坑四角的角锥体体积,(见示意图);
(3)示意图中C=0
c.带挡土板的
计算支挡土板的挖土工程量时,槽、坑底宽尺寸每边多加10厘米计算。
方形或矩形(见图2-4)
图2-4
V=H(a+2c+0.10×2)(b+2c+0.10×2)
圆形(见图2-5)
图2-5
V=πH(R1+0.10)
式中 V-挖土体积(m3);
a-基础长度(m);
b-基础宽度(m);
H-地坑深度(m);
R1-坑底半径(m);
R2-坑面半径R2=R1+KH(m);
C-工作面宽度(m)
K-坡度系数(挖土方、挖土槽、地坑放坡系数及放坡起点(见表1-1)。
③挖地槽、沟 凡槽形(槽长大于槽宽3倍)挖土底宽在3米以内的,按地槽挖土计算。
地槽长度:外墙地槽和管沟以其中心线长度计算;内墙地槽以槽底的净长计算。
地槽宽度:不放坡和不带挡土板的地槽宽度按图示基础或垫层的宽度计算;管道沟宽度按设计宽度计算。放坡的,加放坡宽度计算;带挡土板的每边各加10厘米计算。一面放坡一面带挡土板的,一边加放放坡宽度另一边加10厘米计算。如需要增加的工作面,按施工组织规定计算,如无规定时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a.毛石、砖砌筑,每边增加工作面15厘米。
b.混凝土基础或垫层支模板的,每边增加工作面30厘米。
c.使用卷材或防水砂浆做垂直防潮层时,每边增加工作面80厘米。
地槽深度:地槽深度不同时,应分别计算。管道沟地深度,按分段间的地面加权平均自然标高减去管底(包括管壁厚度)或基础底的平均标高计算。
计算管道沟土方工程量时,各种检查井类和排水管道接口等处,因加宽而增加的工作量,均不计算,但铺设铸铁给水管道时,接口处的土方工程量应按铸铁管道沟全部土方工程量增加2.4%计算。
表2-3 管沟底宽度尺寸表 单位:m
地槽体积计算如下:
不放坡和不带挡土板的(见图2-6)
图2-6
V=H(a+2c)L
由垫层下表面放坡(见图2-7)
图2-7
V=H(a+2c+HK)L
由垫层上表面放坡(见图2-8)
图2-8
V=(a+KH1)L+2H2L
或 V=〔H;(A+KH1)+2H2〕L
带挡土板的(见图2-9)
图2-9
V=H(a+0.2+2c)L
一面放坡一面带挡土板的(见图2-10)
图2-10
式中 V-挖土体积(m3);
H-槽面至垫层或基础底的深度或管道沟分段间的平均沟槽深度(m)。(有基础时H=h1+h2+t,无基础时H=h1+t)见图2-11;
图2-11
H1-槽面至垫层上表面的深度(m);
H2-垫层厚度(m);
a-基础宽度(m);
C-工作面宽度(m);
L-槽、沟长(m);
K-坡度系数。
〔计算例〕 设槽长50米,槽深2米,为三类土,砌毛石基础宽60厘米,其工作面宽度每边增加15厘米,求挖槽土方体积(见图2-12)。
图2-12
解:V=50×(0.60+0.15×2+0.33×2)×2
=156m3
①回填土 回填土按夯填和松填分别以立方米计算。回填土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回填土体积=挖土体积-设计室外地坪以下埋设的砌筑量(包括墙基、柱基、管道基础体积以及基础垫层)
在计算管道沟的回填土时,管道直径在500毫米以上的(包括500毫米),需减去其所占的体积,每米长应减去的数量可按表2-4的规定计算:
表2-4 单位:m
⑤运土
因场地狭小无堆土地点,挖出的土方,是否全部运出,待回填时再运回,或只运回填后的余土,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定数量、运距及运输工具计算。余土或取土的工程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余土运输体积=挖土体积-回填土体积
取土运输体积=回填土体积-挖土体积(系指挖土少于回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