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剂和片剂(附:胶囊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219页(2801字)
丸,在宋代因为避讳,宋以后的文献中又称为圆、圆子。是指将药粉加辅料或粘合剂,如蜜、面粉、水、醋、酒等制成球状,大的一粒可有10g或更重,小的则只有小米粒大小,一粒还不到0.1g。但同一方药的丸剂大小都是一致的。我国药典要求,用服用丸数标示的剂量,0.3g以下的,每10份重量差异限度10~12%;0.3~3g的,8~9%;3g以上的5~7%;用重量(装袋、盒)表示的剂量,每份0.3g以下的,重量差异限度10~12%;0.3g以上的,6~10%。所说重量差异限度是指直接称量时,实际重量与标示重量差别不足或超重的限度。因此,市售符合药典要求的丸剂,无论用丸数或袋、盒标示的剂量,一般不需自己重新称重,可以直接服用或应用。
在计算药量时,一般都不计算辅料或粘合剂的量,医生或病人不必自己另行计算。
现代中成药丸剂除少数种类以外,大多外面包有一薄层和内里药物不同的物质,称为“衣”。一般要求衣应该是用不干扰主要药物治疗作用的物质,但也有实际与主要药物互相配合的药物,如滑石、朱砂、雄黄、青黛等,其它如金衣、银衣的作用则还有争议。近代有的药物挂糖衣或含糖的、甜味的物质,还会起到调味或减少服药恶感的作用。但挂衣(或称包衣)的主要作用还是防腐、防潮、服用方便的作用。近代挂衣有的用无毒害颜色,除美观外,还起到标示的作用,但要注意:一种成药,同一厂家用相同的颜色挂衣,但不同厂家的出品,药衣颜色未必尽同,而且,白色、黄色、绿色、粉色、咖啡色等是常用的挂衣颜色,同一颜色药衣的丸剂不一定是相同内容的成药。千万注意:不要只根据表面的颜色盲目判定、区分药物,以免失误。古代丸剂挂衣都是手工操作,近代则用机器挂衣。但如油类、流体药物制丸的外衣则是特殊工艺制成,不是“挂”的。
片剂在古代制作不如丸剂方便,这类剂型应用不广,近代,由于有机器制作,片剂比丸剂制作更容易,许多成药制成片剂。其实,除形状不同以外,丸剂和片剂基本可以看作一类剂型。
古代有些比较贵重的方药制成丸或不规则的药块,外面加套蜡壳。蜡壳前些年曾经用小纸盒蘸蜡代替,近年已基本不用。近些年,有的蜡壳改用塑料壳,或塑料壳外面涂布一层蜡代替。其作用相似,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持药效,防虫、防潮、防霉等方面,作用也基本一致。蜡壳不能服用,和挂衣不同。
婴幼儿和意识不清的病人不能吞服丸剂或片剂。小的水丸,水蜜丸、糊丸虽然形体很小,也不能吞服,要谨防误吞入气管,造成呼吸道异物。必要时,应先将丸药用少量水,研成稀糊状灌服。大蜜丸也不能吞服,最好是分解为若干小块或小球用水送吞服,或者放在口内嚼服。放在水中溶研成稀糊状,操作不便,服用也没有多大优点,除非小儿或昏迷病人,一般还是分小块吞服较好。
滴丸或胶丸中的药是流体、流动性强,不好分割,成人可以吞服,小儿或意识不清的病人倘非必要,最好不用这类剂型,不得已时,则需研碎,去掉外壳,直接灌服或加少量水混悬灌服。
有的厂家为了保持丸剂的优点,减少用药量,不是用药材直接制粉,而是先将药材经过煎煮或其它提取工艺,去掉渣滓,浓缩成较小体积的药膏,加适量的辅料,或药物的细粉,用水或蜂蜜和水制成丸剂,称为浓缩丸。可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浓缩水蜜丸。在用法上没什么区别。
近代有些方剂提取后或直接将饮片研磨成粉末,装入胶囊内,称为胶囊剂。一般成人可以吞服,胶囊会在胃肠道内溶化,但小儿或意识不清的病人则必须打开胶囊,当作散剂灌服(这里讲的硬胶囊,胶丸也称软胶囊,前面已经谈到)。胶囊剂也能防霉、防潮,但空气中湿度太大,有的胶囊会吸潮变形,外面也会发霉。变形发霉的胶囊不宜服用,但其中的药粉如果没有结块(一般不会)还可以倒出服用。
胶囊的一个优点是剂量比较一致,可以不另外称量,但要注意,有些胶囊剂的包装不很理想,或者贮运过程中有挤压,会有部分胶囊破损,漏撒出药粉,这种情况最主要的是胶囊中的药量已不准确,剂量不易掌握,完整的胶囊虽然仍可服用,破损的如果无法计算药量,还是以弃去不用为好。如果胶囊已经粘结,或有变形,说明已经吸潮,可能变质,也以不用为好。
一般丸剂或片剂都要求在胃肠道内溶散(或称崩解),这是制造丸剂或片剂的基本要求。如果丸剂或片剂服用前已经裂开或破损,一方面剂量难于掌握,另一方面提示可能已经吸潮或变质,还是不服为好。但如果外形完整,服后若干时在粪便中出现,则说明没有很好地吸收,难于保证药效。这样的丸剂或片剂是不合格的,不应继续服用。
但有一个例外,丸剂有一类用蜡作赋型剂,称为蜡丸,如三黄宝蜡丸、蜡矾丸等。已有科学实验证明,这类蜡丸在胃肠道内并不溶散崩解,但是其中可溶性成分可以缓缓溶出,达到“缓释”的作用,可以保证较长时间的药效,或使有毒成分不致短时内较多量溶出,是中成药中带有特色的一种剂型。蜡丸内的成分虽然溶出但丸的形状可以保持不变,只是显得略为疏松而已。服用蜡丸后,有时可在粪便内发现完整的药丸,这和其它丸剂不同,是正常现象,因为蜡在胃肠内并不吸收,只是作为药物的一种载体,排出来是正常的。
现在谈一个实际问题:小儿服用丸剂或片剂,如果颗粒很小,数一下粒数基本可以符合剂量要求,如果是胶囊,或较大的丸剂、片剂,剂量要求成人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应该怎样分?
蜜丸可以先搓成条,按长度分为若干份,大致可以符合剂量要求。如果是胶囊中的药粉,或者丸剂研碎的药粉,放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将纸对折,稍动,药粉就集中到纸摺处,成一大致同样粗细的药粉堆条,可以用匙或小刀分拨成若干份,按要求取相应的量。这样分的份虽然量不是很精确,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误差,可以基本达到要求,但含有毒剧药(按规定,包装上应标示)的成药应该尽可能做到剂量准确。
丸剂并不是都必须整服。有的医生在汤剂处方中喜欢开丸剂,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这样的丸剂需要用纱布包好,与其它饮片同煎。当然,为了煎出完全,也可以先将丸剂打碎或掰开,再用纱布包裹,处方中常称这样处理为包煎。也有的外用丸剂需要先用水化开,点或涂用化开的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