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349页(2390字)

葎草又名葛勒蔓、葛葎蔓,以其匍匐蔓生枝叶、茎蔓遍生刚毛、倒钩刺、(细涩刺)能粘附衣物,(拉人)、刺剌人畜(剌人)为特征,而名为拉(剌)拉秧、拉拉藤、拉拉蔓、锯锯藤、涩萝蔓、过沟、割人藤、老藤、穿肠草;叶掌状,3~7裂,但最多见的是5裂,而称为五叶葎、五爪龙、大叶五爪金龙、脚迹。还有苦瓜藤、假苦瓜等。文献上常描述为“叶似蓖麻叶而小”。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雄、雌异株,繁殖力强,我国南北、东西大部分山乡、村镇周边、山沟、路旁、荒地都可见到。但因为一般用途不大,花色淡绿,并不美观,而鲜为人知。许多人常见到,但仅知是烦人的野草,而不知为何物。

(图葎草)

葎草,《新修本草》首先记载,称:“味甘苦寒,无毒,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及生汁服之。”

据报告,葎草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宋氏、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葎草的花、果穗对结核杆菌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民间也有用以治疗结核病的验方,但缺少总结。

主要单、验方:

1、治淋、利尿

淋,在中医,指“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漓”。有气淋、血淋、劳淋、膏淋、石淋(沙淋、沙石淋)、冷淋等不同。但现代医学所说的性病淋病一般不应包括在中医所说淋中,这种淋病必须积极采取抗菌治疗,不得专靠葎草治疗。

膏淋,又名内淋,症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排尿不畅,有虚实之分。在泌尿系感染、结核、前列腺炎、糖尿病等疾病常可见到。石淋则指泌尿系结石。唐《备急千金要方》卷21治膏淋方:捣葎草汁二升(唐制:一升约594ml)醋二合,相合,空腹顿服之。当尿如小豆汁。又,煮汁饮,亦治小便淋沥、血尿。(唐《外台秘要》卷27引本方,律草汁三升,醋三合,服后尿当如大豆汁。《图经本草》引本方,葎草汁三升,醋二合,服后当溺如白汁。《太平圣惠方》卷58引本方同《外台秘要》方,但称:“服前微暖,分为二服。当下如豆汁。”)又,明《普济方》卷215治膏淋尿血及产妇大喜,汗出污衣赤色(引宋《圣惠方》)以捣葎草汁二升(宋制,一升约664ml),醋二合和。腹顿服之,当尿如小豆汁。与前方相近。

《外台秘要》卷27引《范汪方》治石淋:“取人家篱墙上连蔓葎,掘出,见其根,挽断。以杯于坎中承其汁(葎草断后自然流出的浆液),服之一升,石自当出。若不出,更服一升。”又引《范汪方》治石淋:取生葎叶,捣绞取汁三升,为三服。石自出。

中医的血淋,症见小便涩痛有血。血虚者,尿出疼痛不剧,尿色淡红;血冷者,尿出血色晦暗,面色枯白;血热者,尿出灼热刺痛,尿色鲜红;血瘀者,尿时痛如刀割,尿中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硬满。

现代医学之急性肾炎许多症状与上述各型相类,但小便不痛。

1959年杭州铁路医院报告,用葎草外敷(葎草鲜茎叶洗净、切碎,加盐卤约5~8%捣烂,贮于瓷器中备用。用时取约10g,敷剪去头发的前囟上,固定。三天后弃去。另取药敷剑突下,固定,三天后,再换药敷耻骨上方,固定三天。共九天为一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治疗急性肾炎7例、急性肾盂肾炎1例。其中,全身浮肿者4例,颜面浮肿及下肢浮肿者4例。敷药后四天内7例浮肿开始消退。用药后12小时内,2例尿量增加,4例增加1~3倍,1例尿量高达9倍。8例全部全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1959;(6))《太平圣惠方》卷72治妇人小便出血不止,亦用葎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日三、四服。又,《普济方》卷215治血淋引《圣惠方》称:葎草浓煮汁饮,亦治淋沥血尿。

2、痢疾

《图经本草》引《韦丹》治久痢成疳(小儿慢性痢疾,合并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取干葎草捣末,用管吹入肛门(直肠)内,不过三、四次即愈。此法,直肠用药不安全,不可取法。但此法可以提示,葎草对痢疾可有较好的疗效。

3、结核病

结核病的发病部位可能不同,多发于肺、淋巴结、骨、腹膜等部位,包括胃、肠、肝、肾等内脏都可发生结核病,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症状,但也有共同的:潮热、消瘦、盗汗、衰弱等症状,符合中医所说虚热、骨蒸劳热。《本草衍义》所说:葎草“治伤寒汗后虚热”,也可能包括结核发热。现代研究也证明:葎草的提取物对结核杆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示:葎草可应用于结核病治疗。

瘰疬,多属淋巴结结核。江西验方:治瘰疬:葎草根4g、瘦肉100g。水煎,服汤食肉。福建验方:治瘰疬:葎草鲜叶100g、黄酒100g、红糖200g。水煎,分三次,饭后服。(以上据《中药大辞典》)结核潮热:葎草果穗于品50~100g煎服(《浙南本草新编》)。

又,葎草果穗25g、乌豆50g,水煎,饭后服(《闽东本草》)。

肺结核:草果穗50g水煎服,每日一次。(江西验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