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人际关系能力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38页(11018字)

人际认识能力 人们间的相互认识,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人际认识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能力。人际认识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感知能力、人事记忆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人际想象能力。

人际感知能力主要指对别人的思想、情感、需要、动机等的感受与知觉,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人际影响的判断和预见能力,以及对自己周围人际关系变化的洞察能力等。人的认识从感知开始,能否敏锐地接受事物的各种信息,迅速地作出直觉的判断,对于人的认识方向的选择,认识的深入和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人际感知能力是人际认识能力的重要心理指标。

人事记忆能力主要指将对认识对象的感知在头脑中储存下来,变成知识,作为以后认识和行动的依据。人事认识能力有时直接对人际关系发生影响,例如,记住交往对象的姓名、职务、特长、爱好、需要等等,往往被视为对人尊重、关切的表现而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

人际理解能力,即理解他人思想和处境情感的能力。理解包括心理的认同和容纳,是实现心理沟通和心理协调的必要条件。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理解往往是人际交往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因此,善于理解人是赢得人心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人际想象能力,即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评价对方行为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富于想象力,有助于克服认识中的主观局限性,加强人际理解能力。

组织中人际认识能力的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1.掌握正确的角色认识。由于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属于业缘型人际关系,是以双方的角色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对角色的认识是组织中人际认识的重要前提。角色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人角色的认识,一是自我角色的认识。也就是说要了解交往双方在组织中的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等。

获得正确的角色认识,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与自己的标准和依据。例如,在交往中,当我们了解自己的交往对象忠于职守,工作卓有成效时,就应当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工作者,不应因为他在家庭或其他场合表现不够好而否定这个评价,影响我们对他的态度,当然,人是复杂的统一体,一个人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些不能成为确定我们的正式交往中对他持何种态度的依据。在正式交往中,对人的认识和评价只能以他的正式角色为尺度。

2.把握人际认识的选择性。人的认识不是如同镜子照物一样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认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认识的主观选择性。人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的认识对象的如认识方面,使自己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选择少量的、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接受和使用,从而保证认识的效率。人际认识也是如此,人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人都无法把所有的认识对象和所有的认识方面都认识清楚。因此,在组织中,为了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人际认识必须具有选择性,就是说,必须选择认识对象的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方面和关系加以了解和把握。例如,一个管理者,他应当注意观察和掌握的应当是自己管理对象与实现组织目标有关的各种心理素质、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等等。如果他不去关心这些与实现目标有关的方面,而只是对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生活细节奇闻轶事十分敏感,那么他就不会获得有用的认识。

3.形成科学的认识结构。在人际认识中,人们对感受到的各种信息要经过头脑的筛选、整理。形成交往对象的表象,然后还要经过记忆、理解和想象,形成对交往对象的本质性认识和预测,再以此为根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每一个人的这一系列认识过程都有着自己的较稳定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表现出每个人的特殊的认识结构。认识结构是一个人的知识、情感、意志、认识方式等认识因素的综合。科学的认识结构对于提高人际认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注意积累知识,培养积极的、健康的情感,磨练意志,调整自己的认识方式,形成科学的认识结构。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普遍起着作用。因此,了解这些心理效应,自觉地排除它们对认识的干扰,对形成科学的认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等等。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首次接触认识对象时,凭直觉观察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往往非常深刻、牢固,在以后的认识中难以改变,而且,作为以后认识的基础,对以后的认识有重要影响,俗话说“先入为主”,就反映了这种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人的较长时间的交往中,最后的接触所形成的印象,或者说是最新印象,由于形成的时间最近,因此比较鲜明、深刻,对整个认识也有重要影响。

无论是首次印象还是最新印象,由于都是一时的感知,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认识的过程中都应慎重对待,放到恰当的位置上。克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认识的干扰,应当注意以发展眼光看人。“不仅要看他的一时一事,还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晕轮效应,是指对人的认识从某一点出发进而扩展到其他方面的一种认识现象。所以这种效应也叫以点代面效应。例如,从一个人对自己热情,就推知他乐于助人、工作认真、敢于挑重担等等,晕轮效应在人际认识中靠主观猜测和推断形成对他人的看法,往往“会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以往的认识活动中形成了对新的认识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它决定新的认识的心理趋势。例如,由于在以往与老年人的接触中,形成了“老年人思想保守”的固定看法,因此,在认识老年人的时候,很容易将一些现象看成是他思想保守的表现。人的以往认识并非都十分正确,定势效应也常常使人的认识不自觉地趋向错误。因此,在认识中,一方面需要以以往的认识为参考,以促进认识的发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对以往的认识持分析的态度,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和修正,以保证认识的正确性。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其一类人或某一群体的成员进行固定的判断和评价的认识倾向。由于人类是以一定的群体形式存在的,而且由于经济的、政治的、种族的、地域的或文化道德等原因,同群体中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相近或相类似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因此,人们往往以某种相同的而且固定的模式化看待社会上的这一部分人或那一部分人。例如认为山东人耿直,四川人能吃苦,青年学生思想偏激,企业家更注意经济效益,农民讲究实际等等。刻板印象使人以对某一人类群体的固定认识代替对认识对象的具体认识,从而忽略了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而且,对群体的认识也往往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和科学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错误。克服刻板印象时认识的干扰,应当以对认识对象的现实感知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的分析,充分注意他的特殊环境和特殊心理,从而作出客观的判断。

以上各种心理效应往往是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而且它们又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同时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认识方式,因此必须把握它的规律,限制它们对人际认识的干扰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科学的认识能力。

人际吸引能力 人际吸引,是指人们之间心理上相容相悦、相互肯定和相互靠近的关系。人际吸引的首要心理基础是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满足。

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们进行相互交往的内驱力,需要满足得如何也是人们评价交往对象的现实标准。社会心理学的强化理论指出、人们喜欢给自己带来酬赏的人,讨厌给自己带来处罚的人,倾向于酬赏性关系,而排斥处罚性的关系。这是因为酬赏性关系能使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处罚性的关系往往破坏了这种满足。在组织交往中,如果交往双方彼此需要能够较好地得到满足,就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谅解和紧密合作。

人际吸引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是交往的魅力。人们总是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人、尊敬的人、欣赏的人相处,使人喜欢、尊敬、欣赏等等作出肯定评价,就是对人的魅力。

对人的魅力取决于多种因素,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外显行为的综合效应,也是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行政中,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风格、较强的工作能力可能产生对人的魅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能产生对人的魅力。除此之外,交往双方相同的处境,一致的认识,不可分割的利益关系等等客观条件,也会成为产生魅力的因素,构成人际吸引的心理基础。

人际吸引能力的开发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作起:1.着力于满足交往对象的需要。在正式交往中,人们的需要一般有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这是行政中人们的第一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注意办好每一件实事,竭尽所能地协助别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其二是个体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个体的切身利益,因此是个体十分注意的,直接影响着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为此,在交往中应热情关心他人的生活,帮助他人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除此之外,在交往中,普遍能够满足的还是个体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友爱的需要。因此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和爱护别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职位较低,也无力给人解决多少实际的生活问题,但是人们都愿意与他接近,向他倾吐内心的快乐与苦闷。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原来他对人心肠很热,常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与别人同苦乐,因此人们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同他讲,虽然不一定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但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同情、开导和安慰。

2.坦诚地展现自己的心灵。相知相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相知相识贵在知心,知心才能相近相托。追求真实是人的心理需要,因为只有对客观世界的真实了解,才会使人明了自己的处境,预测事态的发展,从而知道自己可能怎么做和应该怎么做。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展现自己的心灵,给人以真实,给人以交往的主动权,会使人感到与你交往心里敞亮、踏实。同时,坦诚地展现自己的心灵,也会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信任和尊重,从而产生愉悦感。所以,展现自我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际吸引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宁可和傻瓜接近,也不愿与那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人来往,并不是因为人们欣赏傻瓜,而是因为人们在与傻瓜的交往中,容易获用真实,掌握主动权。

在交往中,展现自我,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古脑地倒给人家,而是应当让别人了解自己与正式活动有关的、也是别人需要了解的情况,如自己的动机、态度以及有关的心理素质情况、心理活动状态等等。在交往中,如果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不分场合、不分时机、不分对象的信口开河,虽然增加了透明度,但实际效果往往并非有益。

3.给人以美的感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的重要,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交往中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交往中之美,是通过人的交往风度表现出来的。例如在交往中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诚恳的待人态度,美观潇洒的仪表,恰当的行为神态。高雅的言谈举止等等,都具有美的魅力。

交往中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热情和自信,就能激发交往对象的交往动机,活跃交往气氛,增强交往效果。如果萎靡不振,无精打采,非但不能给人以美感,反而会使人感到是在敷衍,即使你有交往诚意,也会使交往对象感到兴味索然,甚至对交往心灰意冷。

在实际交往中要以诚恳的态度待人,不管对待什么交往对象,都应以平等的态度,显得诚恳而坦率,既不巴结上级,也不压制下级,既不讨好强者,也不冷落弱者。古人说的“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即指待人的坦诚态度,在交往中,端庄而不矜持,谦逊而不矫饰,充分显示诚挚的内心,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交往中,美观潇洒的仪表也是不可缺少的。仪表的魅力不及取决于长相和衣着,更在于人的气质和仪态。或朴实大方,或充满活力,都不仅使人感到一种直观的美,而且感到一种内在美。此外,得体的礼节,也能给人交往的风度增添美感。

交往中得当的行为神态不仅能大大加强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且也是一个内在美的自然流露,如全神贯注地倾听,凝神地思考,赞赏地点头,果断地摇头,或开怀大笑,或怒发冲冠等,都给人一种活力。

交往中高雅的言谈举止,也是构成美的交往风度的重要方面。高雅的言谈举止既能够增强仪表美的效果,也能够展现自己的内在美。例如言谈举止自然、潇洒,会使人感到他为人坦诚、开朗,易于接近;言谈举止适度、凝重,会使人感到他为人老诚、稳重,可信可靠;说话语言丰富,善用幽默,富于哲理,会使人感到他头脑聪慧、敏捷,思想深邃等等。

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形式,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唯一途径。组织中的人际沟通有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两种方式。所谓直接沟通,就是交往双方面对面地进行认识、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与此不同,间接沟通是交往双方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三者(或人或物)进行认识、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人际沟通的方法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

语言沟通又可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如座谈会、会谈、讨论、开会、演说、打电话等,交往双方直接接触,沟通迅速、反馈及时,便于在短时间内达到沟通目的,口头沟通还可以得到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密切配合、传递和交流十分丰富的信息,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但口头沟通受到交往双方接触条件的局限,有时无法进行。书面沟通,如读书、看报、写信、发电报、书面通知、汇报、发布告等等,它不受交往双方接触条件的限制,便于采用,但它的主动性、表达思想情感的细腻性远不如口头沟通,而且反馈时间长,沟通速度较慢。

非语言沟通、是作为语言沟通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形式在沟通中发挥作用的。它一般可分为表情、动作姿态和象征性物品几种。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表达十分丰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憎恶、羞愧等等。其中,眼神对沟通具有特殊的作用。眼神往往被认为是最明确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交往双方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喜欢还是厌恶,信任还是怀疑等等,往往一个眼神就可以流露殆尽。动作姿态,如点头摇头、手势及身体的各种姿态,都可以表示出特定的含义,传达出一定的信息,甚至沟通双方身体距离的变化,都能流露出人的思想情感。借助于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性意义的物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例如赠送某种礼物。总之,人们相互沟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形式又总是相互配合、综合使用的。

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沟通的主要形式就是倾听和表达,因此,倾听是基本的沟通技能。会倾听,首先是能够鼓励别人畅所欲言。这就要全神贯注地听,并且边听边思考,表现出对别人谈话的重视和兴趣,这对谈话者是一个鼓励,使他愿意把话讲下去。如果听别人讲话时表现出似听非听,三心二意,就会使别人说话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使人感到你不尊敬他,使他自尊心受到损害,倾听谈话时,还要及时地作出有益反馈,例如听到自己赞同地方及时作出肯定的表示,听到别人的难处,要及时地表示同情和焦虑;等等。要使别人的倾吐得到及时的回报,感到支持和安慰。这样,别人会把你当作知音,而愿意畅所欲言,此外,能够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谈话,也是使别人能够畅所欲言的一个条件,特别是在上下级的交往中,上级能够耐心地把下级的话听完。即使没有满足下级的某些要求,下级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满意感。其次,会倾听,还指善于让别人谈真话。在倾听别人谈话时,能否让别人讲真话,取决于能否对别人讲话的真实程度迅速地、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地通过自己的语言和神态作出反馈。对别人讲话的真实程度的判断依赖于对他已有的了解,依赖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依赖于在谈话时,通过对方的语言、神态等洞察他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这最后点更加重要。在组织中,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往往事前对交往对象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其讲话之真伪就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洞察力了,洞察力来源于个人的政治素养,也来源于日常的业务实践和对交往对象思想作风的深入了解。因此,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很难准确地了解交往对象的真实思想和情感。对交往对象的谈话真伪作出有把握的判断之后,应及时通过语言和神情,特别是眼神向他反馈回去,使他感到你已经看到了他内心的秘密,另外,能否做到好话、赖话都愿意听,也是能否促使交往对象说真话、实话的重要因素。最后,会倾听,还包括善于对所听到的话进行分析和选择,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客套性的话和掩饰性的话,而抓住中心,才能达到倾听的目的。

2.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沟通的关键在于能否对交往对象发出的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这不仅表现了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还表现了自我态度的选择能力。

反应要迅速、及时,这是沟通的效率所要求的,在沟通中反应迟钝,往往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自己沟通目标的实现。反应还要注意周密,不能因为为了作出迅速的反应而草率从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情况,在行政交往中也是时有出现的。

作出正确的反应,是说在准确地掌握交往对象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上,作出合乎人情、事理的反应。合乎人情,才能使人易于接受;合乎事理,才能服人。做到合情合理,首先必须通过对所有信息的分析和推断,准确掌握交往对象的思想和情感,这是选择自己态度的依据。其次,对自己态度的选择,一般地要合乎人情。人际沟通本质上是情感沟通。因此,应当怀着热情、诚恳、友好的情感进行沟通。最后,对自己态度的选择还必须符合事理。一方面要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要符合社会的公理、公德。组织中的人际沟通必须围绕组织目标进行,以促进目标的实现为宗旨。同时,也必须合乎社会公理、公德,才能为人们所信服,所接受。

3.善于表达。表达同倾听一样,是基本的沟通技能。表达要努力做到准确、简明流畅和富于感染力。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首先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清晰、明确。这是准确表达的基础。人常常有这种情形,感到自己有一种想法,就是说不清楚。其原因往往并不是表达能力问题,而是思想不清晰,不明确。其次,要善于运用语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丰富的语言是准确表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表达简明、流畅,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使人容易接受,如果表达过于冗长,必然冲淡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另外,表达不流畅,断断续续,使人思想难以连贯起来,也影响表达效果。能否简明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个习惯问题,有的人误以为话说得越多,越能引起别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越深,其实恰恰相反。其次,简明流畅地表达,依赖于对语言娴熟地运用。因此,应当注意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后,在表达之前经过充分思考,然后开口、动笔,也有助于表达的简明、流畅。

富于感染力,是表达成功的标志。感染力首先取决于运用语言的技巧。善于运用语言不仅表现在词语使用得当,而且表现在语气的运用巧妙,其次,感染力还取决于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使用。在人际沟通中,举止动作都在传达着特定的情感,因而也都具有不同的感染力。因此,沟通时善于运用表情和动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别人受到感染。

人际协调能力 组织中的人际协调,是正式交往中,交往双方以共同的组织目标为基础,实现心理相合,相互强化,在行为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人际协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包括交往双方需求的协调、认识的协调、观念的协调、情感的协调和个性的协调等等。需求的协调是人际协调的首要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内驱力,交往双方的需求是否协调,往往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势,在交往中,需求的协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的协调,一般表现为交往双方各自具体的目标的协调,一是个体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协调,认识的协调和价值观念的协调,也是人际协调的重要方面。志同道合,才能相亲相敬,才能有心灵深处的共鸣,而志不同,道不合,人际关系只能是肤浅的。情感的协调是人际协调的标志,人际关系,本质上是情感关系。因此,人际协调最终是通过情感协调表现出来的,个性的协调,或相似,或相补,在人际协调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除此之外,在具体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欲望(愿望)、动机、兴趣、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协调,都对人际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际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掌握下面几种主要的人际协调方法:

1.充分沟通。人际协调是以人际沟通为前提的,它既是人际沟通的结果,又是人际沟通的继续和深化。因此,实现人际协调首先要充分地进行人际沟通。通过人际沟通,交往双方坦诚地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和协商,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谅解和相互统一。

2.寻找相互吸引的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之间无不具有相互吸引的因素,这些相互吸引的因素就是人际协调的基础。但是在交往中,特别是在交往双方相互排斥的情况下,这些相互吸引的因素都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因此,寻找这些相互吸引的因素是人际协调的第一步。

相互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如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观念、共同的情趣等等。找出这些共同点,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就相互靠近一步,甚至产生“同舟共济”的心理效应。另一类相互吸引的因素,是交往双方的互补点。如需要的相互满足、认识的相互补充、个性的相互弥补等等。人总是有弱点的,个人能力也总是有限的,因此,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这是人际交往的普遍意义。交往双方认识到了两人之间的互补点,就会增强交往的动机,促进人际协调。此外,以往的情谊,以往相互之间的好处,也是现实人际吸引的因素。人们普遍眷念旧情,因此重温过去,可以改善交往双方的心境,对解决冲突、实现人际协调也是很有益处的。

3.运用规范调节冲突。所谓规范,是指社会中一切实际影响人的态度与行为的共同参考原则的总和。例如社会道德、法律、纪律、风俗、习惯等等。规范所确定的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和方式,规定了可以容许的与不能容许的行动范围。以规范为尺度,评价交往双方的态度和行为合理不合理,从而否定不合理的态度和行为,肯定合理的态度和行为,这是调节交往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人际协调的重要途径。

4.采用弹性的方法解决冲突。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交往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各执一端,或是或非,或好或坏、水火不容、而常常是各方都有是有非,有好有坏,甚至是两方都对,各有各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运用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的方法来实现人际协调,而是应当采取弹性的解决方法。例如,适当地退让、替代和补偿、等待、宽容等等。

适当地退让是指在交往双方的需求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二者的需求都是合理的,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作出适当的退让,以求得人际协调。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主动作出让步的时候,对方受到感染也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于是,在双方各有得失的情况下,冲突得到圆满地解决。

替代和补偿是指在交往中,当我们不能满足对方的某种合理需求的时候,应考虑是否可以用满足他的另一种合理的需求去取代,而使他在心理上得到补偿。

等待是指在认识上、价值观念上或在情感上发生冲突,而又一时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应当耐心地等待。人的认识、观念和情感的转变往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种内在的心理上的变化不能由我们代替他去完成,我们应当做的是积极地为其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耐心地等待。没有等待的耐心,而急躁地强行改变他,欲速则不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等待也是实现人际协调的一个方法。

宽容是指在交往中容纳对方个性上的短处,以及过去的失误等等,以实现人际协调。人的一些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等,往往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当由于对方个性上的短处而引起交往双方冲突的时候,实现人际协调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宽容。人的个性特征都有短处,而且短处总是与长处相伴而生的。因此,没有对短处的宽容,就没有人际协调。

此外,由于交往对象过去的失误而形成积怨,也常常是人际协调的障碍,历史无法改变,克服由积怨而造成的障碍也需要宽容。人都难免失误,也都难免伤人,在这件事上你被人伤,在另一件事上可能你伤了人。所以,对过去的失误,只要人家有所认识,有所悔过,就应当予以宽容。宽容是人际协调不可缺少的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