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593页(1934字)
1.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统计质量控制(或统计质量管理),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就是运用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其要点是,不管生产过程的条件(人、机、料、方法、环境等五大因素)多么一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差异的,这种产品质量间的差异可以表述为时间上的波动性和空间上的分布性;造成质量差异的原因,按其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类,即偶然原因和异常原因。
偶然原因,这是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经常起作用的影响因素。例如原材料成分的微小变化、刀具的正常磨损、夹具的微小振动、工人操作的微小变化、检验手段的的误差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影响因素很多,不易识别,其大小和作用方向都不固定,也就是说是随机的,在技术上难以消除,并且在经济上也不值得消除,因此,由偶然原因引起的质量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异常原因,也称系统原因,这是在生产过程中使工序质量发生显着变化的影响因素。例如,原材料规格不同,材质不同,刀具过分磨损、刀具尺寸调整不准确,夹具严重松动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因素出现较少,容易识别,也可以避免,因而在技术上也能够消除,而且在经济上也值得消除。
当一个工序的状态只存在偶然原因影响时,称为稳定状态或控制状态;若有异常原因影响则称做异常状态或非控制状态。在稳定状态下产品质量的变化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表现为一定的分布,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系统性原因,即呈非控制状态,则应引起管理者的警觉。利用产品质量这种普遍规律性,发现并消除异常原因,创造并保持稳定状态的生产过程,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形成满意的产品质量。
工序质量控制的具体做法是:为了保持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就要及时发现和消除系统原因,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办法,建立适当的标准和判别条件,保持充分的工序能力,并不断地、及时地从生产工序取得质量管理信息,掌握影响质量的因素的变化,借以判断工序状态,确保产品质量。
2.统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产品质量的统计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促使质量管理科学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保证产品质量,同利于分析产品质量动态,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要求是“预防性”,是积极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而不是单纯的事后检查,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浪费和损失。
(2)有助于对产品的设计、工艺的的制订、设备性能的分析,改进技术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
利用统计控制方法,对所取的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和研究,为技术工作提供丰富可靠的资料,这对我们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进行设备技术的改造,以及正确的技术决定,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同时,通过统计控制图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技术状况,制订出正确的技术措施。
(3)提高检验效率,节省检验费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使检验工作适应生产现代化的要求。
质量检验工作是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的速度快,节奏性强,产品检验工作也必须在制度上、方法上进行改革。运用统计控制法,制定合理的抽样验收方案,使其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检验效率,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4)有助于依靠群众进行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竞赛活动。
产品质量的统计控制方法不仅用于专职检验,在群众自检、互检中都可以用。通过统计控制图表,来反映质量变化状况,有利于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竞赛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采用质量的统计控制方法,还有助于建立和检验标准,健全合理的检验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