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度测量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计量专业工程师手册》第131页(2331字)

表面粗糙度是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它主要是由加工过程中刀具和工件表面间的摩擦、切屑分离时工件表面金属的塑性变形以及工艺系统中的高频振动等原因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可影响零、部件的使用性能,特别是对运转速度高,受冲击负载,装配精度与密封性要求严的零、部件,更不能忽视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为了正确、充分地描述表面轮廓微观几何特性的某些方面,定义了一些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1)与微观不平度有关的评定参数,包括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轮廓最大高度Ry、轮廓均方根偏差Rq等;(2)与微观不平度间距有关的评定参数,包括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轮廓的单峰平均间距S;(3)与微观不平度形状有关的评定参数,包括轮廓支承长度ηp、轮廓支承长度率tp和轮廓支承长度率曲线tp(C)。有关评定粗糙度时的取样长度与评定长度参见表3.3-1。有关Ra、Rz和Ry新旧标准数值概略对照关系列于表3.3-2和表3.3-3。

表3.3-1 取样长度与评定长度(ln)

表3.3-2 Ra值 (μm)

注:表中▽表示旧国家标准GB1031-68中的光洁度等级。

表3.3-3 Rz和Ry的值 (μm)

注:表中▽表示旧国家标准GB1031-68中的光洁度等级。

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在选定的截面内用仪器直接进行测量。

1.用光切显微镜测量Rz、Ry、S和Sm

如图3.3-12所示的是测量原理图。因物镜分辨力和景深的限制,光切显微镜一般可测Rz的范围为0.8~80μm,相当于旧国标▽9~▽3。如果物镜放大倍数为V,由测得的N值可得出阶梯H:

图3.3-12 光切显微镜原理

2.双光束干涉显微镜

这种测量方法是利用等厚干涉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出条纹的弯曲量a,可求得表面的凹下量h:

其测量原理如图3.3-13。

图3.3-13 干涉显微镜测量原理

干涉显微具有较高的分辨力,一般可测量的Rz值为0.025~0.8μm。

3.触针式轮廓仪

该方法利用金钢石触针在被测表面上移动,触针在垂直于表面方向产生上下移动,读出表面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Ra,测量范围一般为0.01~5μm。

4.光学触针轮廓仪

使用中发现,机械触针式轮廓仪中接触性的测量还存在一些问题:触针尖端半径很小,易伤表面,不适于材料软的被测面或表面质量要求很高的工件。光学触针轮廓仪的原理类似于触针式轮廓仪,但属非接触,通常用光学元件(如凸透镜)形成光学触针。

此外,还有激光全息干涉法、激光散斑干涉法及激光光斑能量分布法等新方法均可用于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参考文献】:

[1]王因明主编,光学计量仪器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薛实福、李庆祥编着,精密仪器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3]叶声华主编,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4]罗南星主编,几何量计量技术简明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5]角度计量编写组,角度计量,中国标准出版社,1984。

[6]童竞主编,几何量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7]王江主编,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1990。

[8]蒋诚志编,计量光学,中国计量出版社,1989。

[9]梁铨廷主编,物理光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10]强锡富,于汶编,电路基础与电路量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11]黑江省标准计量局、哈尔滨工业大学编,长度计量手册,科学出版社,1979。

[12]张国雄、沈生培主编,精密仪器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13]几何量实用测试手册编委会,几何量实用测试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