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秒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计量专业工程师手册》第413页(3774字)

原子秒是由原子振荡周期,即原子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电磁波的周期导出的时间基本单位。这种振荡周期的稳定性有多高,目前理论上还无法证明。但复现的结果与定义值的偏差却能做到很小,到1995年已达到了10-14量级。

原子秒是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其定义为:

“秒是铯-133原子在其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时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如图8.2-2所示,E1E2为两超精细能级,τ0为跃迁时的辐射周期。

图8.2-2 原子秒

对于此定义要着重理解;为什么选用基态的超精细能级,为什么选铯-133(铯的同位素),又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难记的整数。

1.理论关系

在原子内部,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具有动能,电子与原了核之间的静电作用又具有静电势能,电子与电子之间也具有静电势能……。这些能量的总合称为原子的总内能量,简称原子的能量。原子能量的数值决定于原子中各电子的运动状态。每种运动状态对应着一定的总能量。

量子理论认为: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不能是任意的,每种原子只能有若干个特定的运动状态,由此.每种原子的能量只能取若干个特定的值。这些可能的能量值称为能级,其分布如图8.2-3所示

图8.2-3 原子的能级

某种原子的能级是指这种原子可能具有的能量。对于一个原子而言,在某一时刻只能处在其中某一种运动状态,或者说只能处在某一个能级上。最低的能级,即原子具有最小能量时的运动状态称为基态,其他能级称为激发态。在同一温度下,大量原子在各个能级上原子数的分布如图8.2-4所示

图8.2-4 原子在能级上的分布

由图看出,绝大多数原子都处于基态上,激发态愈高,原子数愈少。原子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可以从一个能级跳到另一个能级,即从一种运动状态改变到另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过程称为原子的跃迁。如果外界刺激是电磁波(光也属于电磁波)时,则发生的跃迁称为辐射跃迁。原子秒的定义以及各种原子频标所用的都是辐射跃迁。

当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要从外界吸收一部分能量,反之就放出一部分能量。但跃迁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外界激励信号的频率满足下列条件时,跃迁才能发生:

hv=E2-E1 (8.2-1)

式中 h为普朗克常数;

v为激励信号的频率;

E2,E1分别为跃迁的两个能级值。换句话说,当原子跃迁时,无论是从外界电磁波吸收能量,还是以电磁波形式放出能量,这些电磁波的频率必须满足上式关系。从式中看出,h为常数,理论证明原子的能级是非常稳定的,因而所对应的电磁波的频率,或者其倒数-周期也是非常稳定的,由此引发人们利用这种振荡的周期建立时间基本单位。

2.实际要求

理论上,任何一种元素的原子在任何两个能级间跃迁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电磁波的频率都遵循8.2-1式,即都是非常稳定的,都可用于定义原子秒。但在复现上会受到现有技术条件及科学水平的限制。从实际复现角度应考虑:

(1)所选的元素其原子的能级应尽可能简单。8.2-1式中的E2,E1是计算得到的,原子能级愈简单,计算的准确度愈高。

(2)所选的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之差应尽可能小。差值愈小,对应频率愈低,技术上愈容易实现。

(3)所选用的跃迁能级上的原子应尽可能多,以便得到较强的跃迁信号。

从第(1)点要求看,氢元素的原子结构最简单,只有一个电子。其次是碱金属元素,即锂钠钾铷铯等,也只有一个价电子。这些元素的原子的能级都易于准确计算。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铯原子跃迁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小,且可准确测定其影响量,故最后决定用铯原子跃迁时辐射的周期定义秒。铯-133是天然存在的易得到的很纯的同位素。

考虑第(2)点的要求,当原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或在两个激发态之间跃迁时,所对应的频率都非常高,都在光频范围,从技术上难于准确控制。只有在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时,对应的频率才落在技术上已很成熟的无线电微波范围内。此外,从第(3)点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大量的原子都处在基态上。故在原子秒的定义时选用了基态上的两个超精细能级。

前边分析的原子的能级只是粗略的一级近似。即只考虑电子与原子核间的静电势能(电子的动能与此相比其值很小)。实际上电子在绕核转动时相当一闭环电流,因而会产生磁场,此外电子除绕核公转外,本射还在自转(自旋),自转的方向又有两种,这种自转也会产生磁场。公转磁场与自转磁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电子在静电势能上又叠加上了一部分磁能。这样原来一级近似的能级就会分成两条新的能级,称为原子的精细能级,由于磁能很小,故精细能级之差比原来的能级差要小3个数量级。

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正电荷在原子核内的分布不能看作为一个点,故产生的电场不能简单的用点电荷电场处理,与电子相互作用的静电势能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原子核本身也在自旋,也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与电子运动的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磁能也发生了变化。考虑了这两种作用后,原子的精细能级又会分成超精细能级,后者能级差又比前者能级差小3个数量级。如图8.2-5所示。

图8.2-5 原子能级的分裂

3.秒定义的连续性

原子秒以其高度的稳定性取代了天文秒。但不能完全摆脱天文秒,对于一个物理量进行重新定义时,必须考虑量值的延续性。否则已经建立的或习惯的一些关系就会打乱。在测定绝原子跃迁频率时,只能用当时使用的历书秒。测量结果是9192631770±20Hz。这个数值含意是每次测量的值都不同,其变化是在±20Hz以内。如果历书秒是绝对稳定的,则这种变化会看作是原子跃迁频率的不稳定。实际上后者是非常稳定的,这种测量结果的变化是在10-9量级,正是历书秒不稳造成的。如果取原子跃迁辐射的919263170个周期作为新的秒,则与原来的历书秒的差异只是在历书秒的不稳定部分。这就满足了定义值的延续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义遒等,量子频标原理,科学出版社,1986。

[2]吴守贤等,时间与频率,科学出版社,1983。

[3]黄秉英等,时间频率的精确测量,计量出版社,1986。

[4]王江现代测量技术,计量出版社,1987。

[5]P. Kartaschoff ,Frequency and Time,Academic Press ,1978.

[6]J. A. Barne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requency stability,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IM —20,p.105—120,1971.

[7]Time and frequency:Theory and Fundamentals,NBS Manograph 140,1974.

[8]D. W. Allan ,The measurement of fruquency and frequency stability of precision oscillator,Proc.6th Ann PTTI Planning Meeting.

[9]Annual Report of the BIPM Time Sectina,1974.

上一篇:石英晶体频标 下一篇:原子频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