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探亲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闰八月初一,杜甫起程回鄜州探亲。这一日,下了很多天的雨停了,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杜甫身穿青布袍子,连匹马都找不到,只好徒步踏上向北的路程。他自己说:“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徒步归行》)从凤翔到鄜州,有好几百里路,要经过麟游(今陕西麟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宜君(今陕西宜君)等地。一路上,苍山断崖,怪石长松,路途艰难。战乱还没有完全止息,整个大地疮痍满目,人烟稀少,不时遇到一些受伤的兵士,在路旁呻吟流血。饱受苦难的老百姓,仍然没有从战乱的恐惧中喘过气来。他深夜赶路,经过一片战场,看到冰冷的月光照在战死者白色的骸骨上。猫头鹰在哀鸣,野鼠在乱窜,到处笼罩着恐怖的气氛。
杜甫雕塑
一路上,他经过了隋朝兴建的九成宫和唐太宗贞观年间修建的玉华宫,这些昔日豪华嵯峨、名震一时的建筑,都是在隋唐两代兴盛时期建成的,如今柱朽梁倒,道坏墙颓,哀猿啼王殿,苍鼠窜古瓦,只有石马还立在那儿。看到这些荒凉景象,想想当前的艰危时局,杜甫不禁产生了无限的兴亡之感、忧虑之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还凭吊了唐太宗昭陵。遥想当年,唐太宗削平群雄,平定天下,招纳群贤,广开言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兴盛局面,那是多么了不起的文治武功!唐太宗“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平定大乱,又能听取直言,使满朝臣僚都感到“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行次昭陵》),这是杜甫最为神往的两点,也是杜甫最希望当今皇帝做到的两点。可是,现在国难未已,人民遭殃,唐肃宗却偏听偏信,堵塞言路,看来唐太宗开创的伟大功业是无人能继了,杜甫只好祈求唐太宗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能平定叛乱、拯救百姓了。想到这些,杜甫感到心情无比沉痛,悲愤沉郁的情感仿佛铺满了山野。
一路上到处都能看到战乱留下的恐惧和痛苦,而大自然仿佛不知道人世间发生的这一切,仍然把美丽动人的风采呈现给人们。山中的野菊在默默地开花,路上印着前人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车辙印迹。悠悠白云在天上漂浮,整个山林都是静悄悄的,真让人赏心悦目。各种野生的果木,有的很细小,有的很繁密,高高矮矮,罗列丛生在山坡上,橡子、栗子和许多不知名的野果子,有的红如朱砂,鲜艳耀眼,有的黑如点漆,鲜亮发光。这些山间的树木,只要得到雨露的滋润,不管是甜的苦的,都能结出果实来。杜甫由此想到了自己,如今已经四十六岁了,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想起来就更加叹息自己的笨拙。他也想到了陶渊明写的避乱的世外桃源,但自己却不能作这样的选择,毕竟自己还想为这多灾多难的百姓和国家做点事情。
杜甫到了三川县城和鄜州城,两处都是一样的荒凉萧条,战乱的气氛还笼罩在夜空。但不管怎样,杜甫离家越来越近了。
一天傍晚,杜甫终于回到了羌村的家中。
太阳快要落山了,天边布满了层层红云,像一座座高峻的山峰,从云隙里透出的夕阳光,一道道照射在地面上。村子里的鸟雀一阵唧唧喳喳地鸣叫,似乎在惊讶流落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杜甫突然归来,他的妻子感到惊讶而又喜出望外,觉得简直难以置信,到了情绪稍稍平静下来后,她又伤感地擦拭着眼泪。遭逢乱世,飘荡流离,竟然还能活着回来,不过是偶然如愿而已。村里的邻居们,挤满了墙头,为杜甫一家人的团聚感到高兴,同时也唏嘘不已。夜深了,妻子手抬蜡烛,反复地照看杜甫,夫妻相对看着,觉得好像是在睡梦中相会一样,令人半信半疑。
杜甫回到羌村家中后,写了《羌村三首》。杜甫傍晚归家的情景与家人的惊喜都被写到了第一首中: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首诗写的相当真切动人,前人评价说,此诗一字一句,像是从肺腑里镂刻出来一样,婉转周至,跃然眼前,又像平常人说话一样自然。“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成了描写夫妻久别重逢情景的最著名的诗句,后来的不少唐宋诗人、词人的名句都模仿杜甫这两句诗。
与家人团聚的激情过去后,杜甫又回到了现实之中。自己已经快老了,还被迫为了生计苟且地活着,回家当然是快乐的,但政治上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回家的欢乐也就少了许多。孩子们不肯离膝,生怕父亲又要离家远去。回想一年多前,他常常和孩子们在池边的树下乘凉,跟随着树阴的移动而漫步。现在,北风萧瑟,引起了他心中的各种忧虑,国家残破,自己老大无成,家境悲凉痛苦,都让人感到煎熬痛苦。幸亏庄稼收成好,仿佛觉得酿酒的糟床上已淌下酒来。如今酒已够喝,暂且可以用来安慰晚年了。杜甫借酒浇愁,内心仍然有着深重的忧愁痛苦。这些是他在《羌村三首》第二首诗中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