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葛洪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1:10:3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43页(1231字)

【生卒】:284—364

【介绍】:

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

生于西晋晋武帝太康五年,卒于东晋晋哀帝兴宁二年。东晋时期的道教领袖。他的着述很多,其中主要的为《抱朴子》一书。

在形神关系上,葛洪关于形神不离、肉体成仙的主张带有赤裸裸的虚妄性。他又认为,形与神是两个实体、两个本源:一方面,形离不开神,“形须神而立”;另一方面,神也要寄托于形,否则,“身劳则神散”,甚至于“气疲欲胜,精灵离身”。这显然是一种唯心的二元论观点。

当然,他把形与神的关系,比作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这却又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

在感知问题上,葛洪认为感知必须依赖于感知器官的活动:目是视粲烂之色的器官,耳是听铿锵之声的“形器”;瞎子不能感知五色,聋子无法以丝竹为娱,“眼不见则美不入神”。他又认为感知必须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影响。

如说:“夫瞻视不能接物,则衮与素褐同价矣。”(《外篇·擢才》)他肯定感知必须与注意相联系,才能感知得清晰;否则,“聪之所去,则震雷不能使之闻;明之所弃,则三光不能使之见”(《内篇·论仙》)。他也看到了感知的局限性,因而主张加强“识”、“辨”,进行实践,以便使感知深化。

关于情感心理,葛洪认为,情感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影响。如说:“情感物而外起,智接事而旁溢。”“心受制于奢玩,情浊乱于波荡。”(《内篇·道意》)他从这一观点出发,对美感的性质作了分析。

认为美感是由客观存在的美或丑所引起的,即具有客观性;同时美感又具有主观性:“人所好恶,各各不同”(《内篇·辨问》),“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外篇·广譬》)。按照他的意见,人的情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如说:“爱憎好恶,古今不均,时移俗易,物同价异。”(《外篇·擢才》)

关于学习理论,葛洪认为,学习的意义是:可以“清澄性理”,可以“启导聪明”,可以“察往知来,博涉劝戒”。(均见《外篇·勖学》)他反对生知,并用孔子亲身经历的十多件事,证明圣人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方面,他把立志看作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把勤求看作是“成德大业”的必要手段;他倡导积累:“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

崇一篑而勿休,必钧高乎峻极矣。”(同上)主张“惯习”,“夫斲削刻画之薄伎,射御骑乘之易事,犹须惯习,然后能善。”(同上)他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面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内篇·祛惑》)他同时也指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早期学习的黄金时光已过,但不要自暴自弃,因为“良田之晚播,愈于卒岁之荒芜”(《外篇·勖学》);而要加倍努力,因为“虽失之于旸谷”,尚可“收之于虞渊”(同上)。

上一篇:刘昼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