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中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常见食物中毒防治手册》第117页(1276字)

【概述】白果,又称银杏、灵眼、鸭掌树、佛指柑等,属银杏科,落叶乔木。多产于南方,北方也有栽植,系雌雄异株植物。夏初叶展花开,霜降后结果,果实10月成熟,果壳扁圆银白,内有淡黄色果仁。此果富含淀粉、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可以炒食;也可入药,有祛痰止咳作用;化学工业可用其制做香料。但因其有毒,故食之过多或者生吃,都可引起中毒。

【毒理作用】白果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根据资料记载,白果果肉中含有白果酸(ginkgolic acid),果仁中含有白果二酚(bicodol)和白果酸等。这些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即可作用于神经系统,致使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并引起末梢神经障碍;刺激胃肠粘膜引起各种病变。此外,上述毒性物质与皮肤接触后还可引起皮炎,甚至导致起泡溃烂。

有人报告,儿童误食白果10~50粒可以中毒;也有人认为,儿童误食白果5~10粒可以致死。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 短者1小时,长者12小时。

发病的迟与早,与进食的多少、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均有密切关系。故其潜伏期有的可能更长,有的可能更短。

(二)症状 中毒甚轻者,只表现为神情呆板,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等,病人可很快自愈;中毒较重者,早期多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继而出现烦躁不安,精神恐惧,有时惊叫,有时痴呆,频繁抽搐,体温升高,一般可在38~39℃之间,有的还可高至40℃;有的病人可有惊厥,并可发生肢体强直,皮肤发紫,瞳孔散大或缩小,角膜反应消失;病情严重者,可由意识丧失而转入昏迷、呼吸困难,或肺水肿,脉率不稳,微弱而乱,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末梢神经功能障碍,下肢可发生轻瘫或完全性驰缓性瘫痪。当体温下降时,多预兆病情转危,若继续恶化,病人可在1~2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

【治疗】(一)一般治疗 尽快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清除胃肠内尚未消化的白果残渣;继而静脉输入5%葡萄糖盐水500~1000毫升,如果需要还可加量。

(二)对症治疗 对抽搐、惊厥者,可口服苯巴比妥,每次0.015~0.03克,每日2~3次;或口服水合氯醛,每次0.5~1.5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减少用量。对心力衰竭者,可用0.25毫克毒毛旋花子甙K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40毫升内缓慢静脉注射。对呼吸衰竭者,可酌情选用苯甲酸钠咖啡因、盐酸山梗菜碱或尼可刹米等中枢兴奋药物。儿童酌情用药或减量。

【预防】白果中毒多为儿童,故应对幼儿园和小学校的幼儿、少年,多做宣传教育,不要生吃白果。即使是制做熟的白果也不能多吃。最好以不吃为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