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姑娘(石坂洋次郎)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6-07 17:28:17 分类: 经典短篇小说 短篇章节

【原文作者】:石坂洋次郎

【原文作者简介】:

石坂洋次郎(1900— ),日本小说家。生于青森县弘前市,1925年毕业于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国文系,先后在青森县弘前高等女校、秋田县立横手高等女校和秋田县立横手中学任教。长期的教师生活使他熟悉小城市的学生和下层社会的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38年,右翼势力指控石坂的长篇小说《年轻人》(1933-1937)侮辱天皇和帝国军人,被迫辞去教职。次年迁居东京,专门从事写作。历任日本文艺家协会评议员、三田文学会会长、直木奖评选委员。1966年,因“不断写作明快的作品的功绩”,获第十四届菊池宽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麦子未死》(1936)、《绿色的山脉》(1947)、《石中先生行状》(1948)、《在山的那一边》(1949)、《山丘花盛开》(1952)等小说,获得好评。

【原文】:

村庄近处缺少山林的农民们,每到秋季,便须到远山脚下去割草。这是跟天气打交道,只能选在晴朗的日子干;为了割够一年足用的饲草,通常还要在割草场的高原上,架起临时草棚,在那里住上十天到两个星期。

岩木山南侧的广阔原野,便是散在津轻平原上五、六个村庄的割草场。这个地方靠近通往山里烧炭村庄的汽车公路。交通比较方便。离草场三四公里的地方还有个温泉,割草的人们略早一些吃过晚饭,便可以舒舒服服地洗个澡。因此,对于家中养的人来说,每年来到这里割草,已经成为一年当中饶有风趣的惯例了。

割草季节来到了。农民们以村为单位,二十人一帮、三十人一伙地组织起来,把支架茅棚的材料、粮食、炊具等满满地装在马车上,就向山脚下的高原进发。

到达目的地之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搭盖茅棚。他们选择了离公路和烧饭取水的沼泽较近的地段,各自动手搭盖起茅草棚子。先把木桩砸进地里,用长树枝搭成屋架,紧紧地扎在木桩上,再在屋顶和四周盖起厚厚的蒲草帘子,这就成了极其简陋的住房。只要在小棚的周围挖上一道水沟,不论下多大的雨,棚子里也不会漫进水来。可是,一旦遇上大风,有时整个小棚也会连根掀翻。碰到这种情况,没别的办法,只好重新再盖。

从远处一望,这些棚子好象一模一样,但是走近细瞧,每个棚子犹如各家主人的长相,各自具有多少不同的特点。象屋脊的形状啦,屋门的样式啦,棚子的大小以及方向等等,都反映着每个人不同的喜好。

屋里一半是泥地,堆放着劳动和烧饭用具;另一半铺着稻草。妇女和上了年纪的人,为了防备夜晚受凉,有的人带来了毛皮和棉衣,多数人都是在稻草上和衣而卧。

这里的生活是白天干活,天一黑就睡觉,用不着点什么油灯或蜡烛。

一早一晚,各个小棚前升起的缕缕炊烟,在高原的蔚蓝天空中袅袅飘荡,渐渐溶化在稀薄的大气之中。

放眼张望,这些依傍山坡、草草建成、星罗棋布的小小临时村落,恐怕任何人都将强烈地引起漂泊之感,仿佛传说中的吉卜赛人的帐篷部落出现在眼前了。就是在这刹那之间,一种漂流不定的感觉一定会兜上心来。

每个割草村落的生活,都是由上了年纪的最会干活的一位老婆婆主持。生活愈是趋近原始状态,也就愈发接近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有关集体内部的纪律、维持秩序、以及与其他集团交往等事,让通情达理而又细心和气的年长妇女来担当,总比粗鲁的男人会把事情做得圆满周到而且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