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学科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23页(4144字)
标准化是否也是一种现代学科?它的学科特征是什么?它有没有学科体系?这些问题是一位从事标准化高层次工作的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节将从系统科学角度对此作一阐述。
1.标准化的学科特征
标准化的学科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从标准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作用来看
标准化活动几乎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开始,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标准化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制定和贯彻标准,它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密切相关,正如《标准化概论》中所指出的,它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手段,是消除浪费、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工具。它既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巩固和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品种规格。这些重要社会效果都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所以从标准化活动所起的社会作用来看,标准化学科应该属于工程技术台阶上的学科。
(2)从标准化作为一种学科的特征来看
目前标准化学科研究对象的范围虽已扩大,但主要还限于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对产品(商品)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方面。它力求使这些过程走向有序化或更高层次的有序化。我们试以系统工程的学科特征来与现代标准化的学科特征作个比较:
①系统工程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系统性。系统性至少包括两重意义:一是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二是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即目的性。就现代标准化的研究对象来说,即使只是一个产品,也是一个小系统,目的性也非常明确。至于综合标准化的对象则往往是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系统了。企业标准化的对象,应是整个企业或至少是企业的产品系统,而不是个别产品。所以现代标准化同样具有系统性。
②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综合性也有两重意义:一是空间上的综合,即横向综合,各学科的综合和各分系统的综合;二是时间上的综合,即纵向综合,各工程发展阶段和全寿命期的通盘考虑。现代标准化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标准化概论》第21页上就指出:“标准化学科带有非常鲜明的综合学科的特点”。
③系统工程讲究有效性,谋求最大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标准化也是这样,正因为它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才能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而且应用愈益广泛。
④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把对象系统的任务、人员、物资、设备、资金和信息六大要素合理组织,使之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其生产率。此外,它还须解决大量的社会性问题。过去许多人,包括搞标准的同志也认为标准化只能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承认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但是,自从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对美国军用标准和前苏联综合标准化的方法作了全面介绍后,这种只从技术上来理解标准化的认识就越来越淡化了。从对标准化的单纯技术的理解到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尤其是对于主管标准化的领导同志来讲,更是如此。就是从系统工程的实践来讲,离开了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贯彻,要想取得系统工程的实效也是不可能的。
以上这四条系统工程学科特征在今天的标准化学科中都具备。
(3)从标准化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
标准化发展了几千年,大致经历了古代标准化、近代标准化两个历史时期而进展到当前的现代标准化时期。古代标准化是建立在手工业生产基础之上的,近代标准化是建立在近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标准化是在本世纪中叶社会生产已实现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标准化对象从个体水平发展到整体水平,乃至复杂系统的水平,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渐趋成熟,电子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系统的综合和优化的方法论极便借鉴的时机下开始的。它的标志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从这个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不管过去对标准化这门学科如何认识,社会的需要和历史的趋向已把标准化学科推到系统科学的门墙之内。
2.标准化的学科性质
从上面的初步分析已可看出:标准化学科的性质是随着环境和时代的需求而变化发展的。在标准化活动的“个体水平”时代,制定和贯彻某项标准仅仅是为了满足单项或分散的社会需要,限于解决范围狭窄的技术问题,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标准化学科,应该归属于自然科学部门(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技术,直到本世纪60年代以前,还只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三大部门),由于它长期为工业技术和生产服务,科学研究不多,所以基本上是属于工程技术台阶上的学科。70年代出版的在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以熵的概念解释了标准化的阻力,用有序化的概念阐述了简化原理,并提出了标准属性空间和确定制订标准优先顺序的判据——重要性系数,指出了标准化活动过程应组成一条闭合的反馈回路。这些探讨内容已明显反映出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和运筹学的理论对标准化的影响。该书作者松浦四郎是国标准化组织(ISO)内标准化科学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的成员。值得寻味的是:STACO成立于1952年,而到1969年ISO从STACO全称中删去了“科学”这两个字,而他在书名中也未采用“科学原理”的名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ISO组织是实事求是地对待标准化学科的,对标准化原理的研究,在当时主要还处于工程技术性的研究阶段,不属于对科学规律的探讨。就标准化的实践而言,制定标准确实需要技术知识实在太多了,少数人是掌握不了的。要掌握好一个标准系统,使它按预定的目的要求制定出来,不仅要靠技术知识,还需有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搞标准化的人员不必自己去制定每一项标准,应该善于组织那些最适于制定标准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去按要求制定出标准,并组织认真的评审。至于标准系统的贯彻、对贯彻情况的监督和反馈,更多的是属于组织管理的事情。所以标准化的业务性质,更重要的方面是组织管理,当然是内行的组织管理。标准化人员应具备在专业方面能与专业科技人员深入探讨专业问题的造诣,这就是对系统工程师所要求的素质。标准化作为学科,应该归类到系统科学部门中去,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标准化的主要学科特征——管理特征所决定了的。
上述分析说明,直至60年代末,当时尚未提出标准化系统工程这个专业名称,在世界上,标准化是被看成一种工程技术性学科的,但是在研究标准化原理时,已经引入了许多系统科学的理论概念;而在标准化实践上,大量复杂工程系统的研制和生产迫切要求更加有序化的科学管理,所以,从原来属于自然科学部门中的工程技术学科的标准化,转而走向系统科学部门,从而出现了标准化系统工程的专业建设的呼吁,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标准化的学科体系
标准化发展到现代社会,由于现实工作要求它以系统为工作对象,标准化学科也相应地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即使没有建立标准化系统工程专业的号召,标准化学科也必然会向系统科学这个大部门靠拢。既然标准化应是系统科学部门中的一门工程技术,那么,它有没有它自身的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作为它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支撑呢?有。钱学森框架中指出,系统科学中的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三门技术科学是其所有工程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更高一个层次的科学就是系统学。而且钱老还特别指出,标准化系统工程还应有它自己专业的特有学科基础,即标准学。他在《标准化和标准学研究》那篇文章中提到:“标准化系统工程这项技术似乎还没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还缺一门‘标准学’。标准学还是尚在研究的东西。……标准化研究所的重点是研究标准学。”
什么是标准学呢?钱先生认为:“标准学是把标准化作为社会的一项活动,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到底应该怎样组织?它不光是自然科学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它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成分更大一些。”按照这个描述,标准学是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标准化的运动规律的,它似乎应该研究从事标准化活动的道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既称之为“学”,按照钱先生的命名用词原则,应该是指一种科学,而不是一种工程技术;他说标准学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显然,它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科学。既然标准化活动已经发展到以系统为工作对象,故标准学也应以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故标准学也应属于系统科学范畴,应是系统科学中位于技术科学台阶上的学科。
也有人认为,既然标准学的研究对象是标准化,而不仅仅是标准,而研究内容又是标准化活动的道理、原则、规律和方法,即标准化的事理;则将这种学科称为标准化事理学可能更合理一些。
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把标准化从基础科学直到工程技术的一系列学科体系作为钱学森框架中系统科学的一部分列出框图出下(图2.2-4):
图2.2-4 标准化学科体系
图中,系统学是标准化学科的基础科学;控制论、标准学、运筹学和信息论是标准化学科的技术科学;标准化(工程)和标准化系统工程两个学科都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标准化工程技术性学科,双向箭头表示学科间的相互影响。这样,标准化诸有关学科形成了从基础科学到工程技术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