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60页(2517字)

〔作用〕 组胺是过敏反应中一种重要化学介质,主要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白细胞的颗粒中,当发生过敏反应或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使这些细胞脱颗粒,将组胺释放到组织中,与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结合、引起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产生红斑、风团、平滑肌收缩;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胃液分泌增加等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症状。抗组胺类药物大多数有与组胺相同的乙胺基团的化学结构,因而能与组胺竞争性争夺效应细胞上组胺受体,起到类似物竞争作用,使组胺不再能与后者结合,阻断了组胺发挥作用,从而发挥控制和消除临床症状的作用。由于作用的受体不同,抗组胺药分为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组断药。

1.H1受体阻断药 与组胺争夺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拮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传统的H1受体阻断药,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作用,如抗乙酰胆碱、抗5-羟色胺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安眠、止吐及抗震颤麻痹的作用等。新一代H1受体阻断药,如特非那丁(敏迪)、阿司咪唑(息斯敏)、氯雷他啶(克敏能)、西替利嗪(仙特敏)及甲喹吩嗪(玻丽玛朗)等基本上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显着的减少了嗜睡等副作用。氯雷他啶和西替利嗪不仅能高度选择性的阻断外周H1受体,而且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效地抑制变态反应过程中粘附分子(adhension)的表达;明显的抑制迟发反应及炎症细胞趋化和浸润。对变态反应的早期和晚期均有改善作用。甲喹吩嗪同样地对外周H1受体有高度选择性阻断作用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有调节迷走神经紧张性作用,但本品有抗胆碱能作用。

2.H2受体阻断药 能与组胺争夺H2受体,拮抗了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增加,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等作用,甲氰咪胍尚有止痒、抗病毒、免疫修复及抗雄激素作用。常与H1受体阻断药联合应用治疗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

〔适应证〕

1.H1受体阻断药

(1)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接触性皮炎及湿疹等。

(2)多种瘙痒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痒疹等。

2.H2受体阻断药

人工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色素性荨麻疹、真性细胞增多症、女性雄激素性多毛症及带状疱疹等。

〔禁忌证〕

1.H1受体阻断药

(1)对H1受体阻断药过敏者。

(2)昏睡状态或服用大量中枢神经抑制剂者。

(3)狭窄性胃溃疡、幽门十二指肠梗阻。

(4)青光眼忌用非那根、苯海拉明和甲喹吩嗪。

(5)有肝、肾、脑(癫痫等)疾患的既往史或合并症者;前列腺肥大者禁用甲喹吩嗪。

2.H2受体阻断药

肝肾功能障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制剂与用法〕 常用的抗组胺类药见表1。

表1 常用的抗组胺类药物的制剂和用法

〔副作用〕

1.H1受体阻断药

(1)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如嗜睡、眩晕、头昏、疲乏等。主要是传统的H1受体阻断药这些作用明显,但少数病例则产生中枢兴奋作用,可引起惊厥。

(2)阿托品样作用,如口干、心动过速、视力模糊等。

(3)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痛等。

(4)长期服用,有增加食欲,体重增加作用。

(5)特非那丁、阿司咪唑过量服用或合并应用红霉素或唑类抗真菌药物,可致心脏QT间期延长,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

2.H2受体阻断药

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肝功能异常、男性乳房发育、药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注意事项〕

1.H1受体阻断药

(1)高空作业、驾驶员、机器操作人员勿用镇静作用强的药物。

(2)一般不与其他抑制中枢神经药物合用,服药期间不饮酒。

(3)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抗组胺药可增加疗效,所选用的药物,应属于不同类别,白天宜服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可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

(4)应用特非那丁和阿司咪唑时,嘱患者一定按推荐剂量服用,避免与红霉素和唑类抗真菌药同期服用。

2.H2受体阻断药

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