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物的剂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89页(2015字)

为了能使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将主药配制成各种不同的剂型。根据病因、皮损情况和病变部位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剂型的选择与主药有同等的重要性,如剂型不当,即使主药正确,也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有时甚致引起不良反应。

1.溶液 是药物溶解于水中的制剂。临床上主要于湿敷、局部涂擦和浸泡等。

(1)开放性冷湿敷 具有清洁、引流、收缩血管、制止渗出、止痒、消炎等作用。如溶液内含有抗菌和收敛性药物,并有抗菌、收敛作用。用于治疗急性皮炎和湿疹有红肿、糜烂渗液性损害。常用的湿敷溶液有3%硼酸溶液、0.1%雷弗奴尔溶液、0.2%~0.5%醋酸铅溶液、0.1%硫酸铜溶液及1∶8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注意事项:湿敷的面积不可超过体表面积的1/3;年老、体弱以及北方冬季胸部避免较大面积湿敷;大面积糜烂面湿敷,某些药物(如硼酸)可能吸收中毒,因此应慎用。

(2)涂擦 外用涂擦的溶液,多为直接起主药的药理作用,如1%~2%胆紫液,有杀菌消炎作用。10%~30%冰醋酸溶液,有抗真菌作用等。

(3)浸泡 通常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中药煎液浸泡、熏洗,适用于肢体化脓感染性病变(如足癣继发感染),或湿润糜烂、瘙痒性病变,后者多用中药熏洗、浸泡。

2.粉剂 干燥粉末状药物,具有保护、散热和吸附作用;由于扩大了皮肤蒸发面积,使毛细血管收缩,因而具有物理性消炎、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湿疹无糜烂渗出性损害。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和淀粉等。通常几种药粉混合使用。

3.洗剂 又称振荡剂或悬垂剂,水中加入适量(30%~50%)的不溶于水的粉剂制成的制剂。其作用与粉剂相似,但粘附性强,适应证与粉剂相似。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等。用时充分振荡混匀。洗剂不宜用于毛发部位。

4.油剂 不溶性粉剂与植物油或非凝固性矿物油混合而成。具有润滑、保护、消炎、止痒等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炎、湿疹有轻度渗液性病变。常用的有氧化锌油、青代油等。禁用于有毛的部位。

5.酊剂或醑剂 酊剂是不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或浸液;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用于皮肤之后,酒精迅速挥发,使主药附于皮损上,发挥其药理作用。常用的有复方苯甲酸酊、百部酊、樟脑醑等。

6.软膏 是治疗药物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常用的疏水性基质有凡士林、单软膏(植物油和蜂蜡)及动物脂肪等;亲水性基质有聚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碳氢化蓖麻油等。具有保护、润滑、软化痂皮、增强主药的渗透性等作用。疏水性软膏,适用于慢性病变,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不能用于急性皮炎、湿疹。但亲水性软膏,可用于急性和慢性病变。

7.糊膏 也称泥膏,是含有25%~50%不溶性粉末成分的软膏,其作用与软膏类似,因其含有较多的粉剂,故有一定的吸湿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炎、湿疹等病变。禁用于毛发处。

8.乳剂 是油和水经乳化而制成的半固体制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水包油(O/W)型乳剂(称为霜)水分含量较多;另一种为油包水(W/O)型乳剂(称为脂)含油类较多。乳剂有保护、润泽皮肤,散热、清凉、消炎及止痒等作用。乳剂具有性质缓和、洁白细腻、清洁舒适、不污染衣服等优点。适应于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变。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大多数以乳剂作为基质。

9.硬膏 是一种粘柔带韧性的固体制剂,药物溶于或混合其中,基质一般由脂肪酸盐、树脂、橡胶等组成。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如布、纸或有孔塑料薄膜等。某些中药膏药具有硬膏性质,是植物油炼后加铅丹(樟丹,主要含四氧化三铅)制成。硬膏作用持久、穿透性强。主要用于慢性浸润肥厚性病变,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眼等。但中药拔毒膏可用于疖或疖病等急性病变。

10.涂膜剂 采用含有高分子化合物成膜材料的有机溶媒或水溶液,溶解某些药物而制成的。涂在皮肤上可形成一个薄膜,使其中的药物作用持久。一般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鸡眼、胼胝等。单纯性涂膜剂,有保护作用,防止皮肤与有害物质接触,可用于某些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

上一篇:液氮冷冻疗法 下一篇:维生素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