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肱骨干骨折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67页(3014字)

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30岁以下成年人多见,骨折好发于肱骨干的中段,下段次之,上段少见。

【病因病理】

直接暴力损伤:如打击伤、挤压伤、火器伤等,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有时发生开放性骨折或多段骨折。

传导暴力: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传导到肱骨,人体重力与地面传导力在肱骨干形成剪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扭转暴力:掰手腕或投掷时,上臂肌肉强力收缩,肱骨干受到扭转应力作用发生骨折,多为螺旋骨折。

肱骨上1/3骨折移位特点: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向内移位,骨折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向外移位。

肱骨中1/3骨折移位特点: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骨折近端受三角肌、喙肱肌牵拉,向前、向外移位,骨折远端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向上发生重叠移位。

肱骨下1/3骨折移位特点:断端移位方向不固定,常随前臂和肘关节位置而不同,伤后患者常将前臂贴近胸前,造成骨折远端内旋转位。

此外,肱骨中1/3外侧有桡神经沟通过,该神经紧贴肱骨外缘下行,此部位发生骨折,最易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应尽早复位,减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由于肱骨营养动脉自中部进入肱骨,故中段以下肱骨干骨折,常见营养动脉受损伤而影响骨折愈合。

【诊断】

1.症状:受伤后,上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有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出现桡侧二指麻木、拇指不能背伸、腕下垂等症状。

2.体征:(1)肿胀,伤后骨折端出血,骨折畸形,移位,都可出现肢体肿胀;(2)局部压痛及纵轴叩击传导痛阳性;(3)畸型,骨折错位所致;(4)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出现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运动、肌力障碍。要仔细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决定治疗方案。

3.影像学检查:肱骨正位片:上1/3骨折,近端向内侧移位,远端向外侧移位,并有重叠,短缩畸形;中1/3骨折,近端向前外侧移位,远端向上发生重叠移位。

侧位片:近端多向前移位。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适应症

(1)闭合性骨折;(2)单段骨折;(3)无神经、血管损伤者。

1.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要点:(1)复位过程中,不要大力牵引,防止过牵,以免发生骨折不愈合。(2)复位原则是以远端找近端。(3)中下1/3骨折禁止大范围扭转,折顶手法,防止神经、血管损伤。(4)不要盲目追求解剖对位。避免反复、多次复位而加重局部损伤,只要对线好,成角在20°以内,对位1/3,即可认为满意。对今后功能恢复毫无影响。(5)上1/3骨折应超肩固定,下1/3骨折超肘固定。

2.石膏固定

(1)无移位者,可用石膏托固定,范围应超肩到掌指关节。(2)悬垂石膏,自然复位法。(3)“U”型或“O”型石膏固定。(4)石膏管型固定。(5)外展支架应用。适于肱骨上1/3骨折,外展位可达到良好复位效果。

3.外固定器的应用

(1)全环或半环复位,固定器固定:分别在骨折远近端穿二枚直径2~2.5mm克氏针。穿针部位:近端在三角肌粗隆上3~4cm处,从前外向内后侧方向进针,远端穿针在内外髁间连线上2~3cm、肱二头肌腱外侧缘进针,角度与近端穿针平行。然后安装支架及牵引杆,根据骨折成角、旋转移位情况给予矫正、固定。透视下视骨折断端分离、重叠移位给予加压或牵引调整。

要点:①穿针部位要准确,防止误伤神经、血管;②穿针之前,应先给予手法复位,再定进针点和画线,安装支架力求无张力下安装。

(2)单臂力臂架固定:分别在骨折远近端各穿2.5mm克氏针二枚,自臂外侧进针,避开桡神经走行,穿透内侧皮质即可,以单臂支撑架固定各针尾。

优点:操作安全、方便,病人携带方便,不影响生活,牵引、加压、旋转操作自如。

缺点:稳定性相对差些,单针容易滑脱。

对策:以宽弹力带在上臂连同支架环绕数圈,即可解决。

(二)手术治疗适应症

开放性骨折,伤口大于3cm者;伴有神经、血管损伤,需立即探查者;断端嵌有软组织;多段骨折。

手术方法:切开复位,钢板或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或行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如果大斜面或螺旋形骨折,也可用螺丝钉内固定术。

陈旧性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骨折超过半年仍未愈合者。发生原因:(1)断端分离。(2)断端间嵌有软组织。(3)开放骨折,继发感染。(4)多段骨折,骨血运破坏严重。(5)手术选择不当,操作过程中破坏了骨血运,是不愈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1.切开,修整残端,造成新鲜骨折出血面,植骨融合,外固定器固定。

2.骨折断端注射生长刺激素(金葡液),每次1ml,5~7天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

3.加强全身运动,促进钙磷代谢,吸收。

(三)功能锻炼及预后

自固定之日起,行肩,臂部肌肉收缩锻炼,可消肿和起到慢性复位的效果;断端稍有分离者,每日向上叩肘尖,增加肱骨骨折对向应力刺激,可促进骨折愈合。3~4周,骨折端稳定后可行肩、肘关节活动;8~10周临床愈合。

预后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率发生较高,约占全身骨折不愈合第三位,应预足够重视。但保守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满意率在90%以上,足以说明此方法的可行性。

上一篇:锁骨骨折 下一篇:肱骨外科颈骨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