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颈椎病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355页(7794字)

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本身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如颈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椎旁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故也称为颈椎综合征。临床上一般根据其压迫组织的不同将它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等。祖国医学根据其症候特点将它归属于痹证、瘀证、痰证等范畴,并把它分成经腧不利型、经络痹阻型、气滞血瘀型、痰瘀交阻型和肝肾不足型等。

【病因病理】

导致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但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方面

1.先天畸形 如颈椎的椎体融合,颈肋,齿状突发育不全等。由于畸形而改变了颈椎的受力状态,患椎的相邻椎体必然产生应力集中或活动加大,加重了退变过程。

2.肝肾亏虚、筋骨衰退 中医认为人到“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说明人到中年(40岁)以后脏器衰退、筋骨退变,这时髓核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椎间盘厚度逐渐减小,椎间隙变窄,后关节囊及韧带松弛。颈椎的稳定性降低而导致骨质增生。

(二)外因方面

1.外伤:临床上有5%~15%的颈椎病人有急性外伤史。通常由扭、闪、冲击及挥鞭性等直接或间接外力致伤。

2.劳损:这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或不良姿势有关,如从事刺绣、缝纫、计算机、绘画、书写、镜检操作、管弦乐演奏、修理钟表等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或头顶重物,躺卧姿势不当,高枕睡眠等这种长期的单一姿势容易造成慢性积累性劳损,导致项肌痉挛,颈曲改变而加速退变。

3.局部受外感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项肌痉挛,使局部血运障碍、代谢产物堆积而诱发致病。

4.咽喉部及颈项部的感染,炎症刺激周围组织,扩展到关节囊、韧带使其稳定性降低而导致骨质增生。

总之,颈椎生理平衡失调,致使解剖位置轻度移位,项肌痉挛,软组织炎性变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其发病大多数呈慢性积累性的损害过程。

【诊断】

(一)症状

1.颈型:好发于青壮年,颈肩臂痛及肩背部酸沉胀痛,颈项部发僵发硬,活动受限。

2.神经根型:颈肩痛伴手指麻木并有明显的放射性疼痛和窜麻感,由颈根到肩臂乃至手指放射,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是一致的。

3.椎动脉型:颈肩痛伴眩晕、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常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并有突然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发生,多伴有交感神经的症状,如心慌、胸闷、憋气、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

4.交感神经型:颈肩痛伴头晕、眼花、视物不清,失眠耳鸣、心慌胸闷、四肢发凉、出冷汗、心前区不适等。

5.脊髓型:好发于中老年人。缓慢进行性颈肩背痛、四肢无力、持物坠落、行走不稳、步态笨拙、似有踩棉感、身躯有束带感、性功能障碍、大小便控制能力减退等。

6.混合性:具有两组以上症状者。

(二)体征

1.颈型:颈项部肌肉痉挛,头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钝厚感,项韧带剥离、压痛,棘突偏歪。

2.神经根型: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头颈活动受限,棘突偏歪,患椎棘旁压痛,项韧带剥离,患侧上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椎间孔挤压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部肌肉发僵,功能活动受限,颈椎后伸、侧屈到一定程度时眩晕加重,患椎棘突偏歪,项韧带剥离压痛,转头或击顶试验阳性。

4.交感神经型:颈部压痛、活动受限、棘突偏歪,星状神经节或颈上交感神经节封闭有效。临床上单纯的交感型颈椎病较少见,较多见的是与其它类型的颈椎病合并出现,故应有其相应的体征。

5.脊髓型:头颈部功能活动正常或受限,颈椎棘突偏歪,局部压痛,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手指握力减弱,行走不稳,生理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膝、踝反射亢进,Hoffmann’s(霍夫曼氏征)、Babinski’s(巴彬斯基氏征)等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及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踝阵挛或髌阵挛、屈颈实验阳性等。

6.混合型:具有两组以上体征者。

(三)影像学检查

1.颈型:X线摄片可见颈曲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

2.神经根型:X线摄片显示颈曲改变,颈椎失稳或骨赘形成,项韧带钙化。CT扫描可以判定椎管矢状径的大小,观察骨赘的大小和部位。MRI检查一般有椎间盘退变的表现。

3.椎动脉型:X线摄片显示颈椎呈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Luschka)骨质增生,关节间隙不对称。椎动脉造影可显示椎动脉扭曲、受压或梗阻。

4.交感神经型:X线摄片可见颈曲改变或有退变,如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关节间隙不对称、小关节错位等。

5.脊髓型:X线摄片显示颈曲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变窄。CT扫描及MRI检查可见致压物对脊髓压迫的情况。奎肯氏(Queckensteds)实验多有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以部分梗阻多见。脊髓造影可以看到脊髓受压的部位、程度以及椎管狭窄和骨赘的情况。

(四)实验室检查

1.神经根型:肌电图检查可有纤颤电位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的延长。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也可见其潜伏期的延长。

2.椎动脉型:脑血流图检查常反应在枕乳导联上的缺血性改变。如主波峰角变圆,重搏波峰低或消失,主波上升时间延长,波幅降低等。彩色多普勒及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也可见有供血障碍情况。

3.交感神经型:心电图检查可排除相关疾病。

4.脊髓型: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含量增高,肌电图检查对定位有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根据各类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以考虑颈椎病的诊断。但临床上,单纯某一种类型的颈椎病较少见,多半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只不过是以某种类型症状、体征为主要表现者即为某种类型之颈椎病。

【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

1.推拿手法

一般每周2~3次,4~6周为1疗程。

(1)揉捏松筋:患者取端坐位,医者先用拇指与食、中指或其余四指拿捏颈项及肩背部软组织,或用拇指或小际部于颈后两侧来回上下揉捏10~20次,必要时再按压风池、肩井、天宗等穴,并提拿双侧斜方肌。对头痛、头晕、眼花者可用一指禅推法推前额3~5次并点揉攒竹、鱼腰、印堂、太阳、百会等穴或用指尖叩击头部经穴。对有手指麻木者可弹拨桡、尺神经2~3次并牵抖、捋顺患肢,点压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以放松痉挛的肌肉。

(2)揉滚肩背: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均可,医者先用拇指沿棘突两侧于肩胛骨内缘按压推揉10~20次。如有筋结可用弹拨法弹拨3~5次,然后用滚揉法于肩背部(重点为患侧)交替施术2~3分钟,最后再用推擦法自上而下理顺颈项及肩背部软组织,以使其肌肉舒展、痉挛缓解。

(3)端提运转:患者取端坐位,医者先一手托患者下颌部,一手托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肩部并随医者手左右旋转各3~5圈,以利活动关节,然后双手提端患者颈部并稳力向上端提,使骨合其位、筋纳其槽。

(4)侧扳复位: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托患者后枕部,一手托下颌部,先沿身体纵轴方向牵引颈部1~2分钟,然后屈颈旋转头部,到最大限度后使颈部锁住,再稍一用力旋转,不要超过正常生理限度(切忌用力过猛、粗暴),可听到“咔嚓”一声,即表示复位成功。

(5)定点旋转复位:患者取端坐位,医者先摸清偏歪棘突的方向,然后用一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棘突一侧,其余四指扶住颈部,另一手先托住下颌部使患者屈颈侧偏转头,到最大限度后用前胸固定患者后头部使其颈部锁住,然后托下颌之手改换成用肘部夹提患者下颌部,在提牵的情况下稍一用力旋转头颈(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生理限度),可听到“咔嚓”一声,即表示复位成功。此手法应轻柔,切忌粗暴,力求稳、准、轻。

(6)拍打叩击:患者取端坐位,医者先用单手虚掌或双手尺侧部、虚掌、空拳在颈项及肩背部进行有节奏的拍打叩击,反复3~5遍,再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擦理顺肩背部肌肉数次。

2.牵引

通常可分坐位和卧位两种姿势采用枕颌牵引带进行牵引治疗。

(1)坐位(垂直)牵引:要求颈椎处于中立位或略后伸位,以顺应其生理曲度。

(2)卧位(水平)牵引:要求头部略向后倾,颈项部垫枕,以维持其生理弧度。

牵引重量一般3~5公斤,也可逐渐增加至5~10公斤,时间20~30分钟1次,每日1~2次,15~20日为1疗程。

牵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个体耐受度而加以调整,若出现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出虚汗、恶心等严重反应性症状,则应即刻去除牵引,对症处理。

3.理疗

理疗的种类很多,不论是热、光、电,还是磁疗、蜡疗和醋疗以及中药离子导入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常用的有离子导入,超短波、频谱、神灯、中频等都有促进血液循环和炎性水肿吸收及血肿消散,增强组织代谢,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等作用。一般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两周为1疗程。

4.封闭

是将一定的药物(盐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维生素B1、B12、醋酸强的松、康宁克痛、脉络宁等)注射于局部痛点、穴位或神经根、干、丛、节等部位的治疗方法。根据其注射药物的不同,都以促进炎症吸收、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缺血、减轻神经根水肿等为目的。常用的有痛点、穴位、颈神经根、臂丛神经、星状神经节、颈上交感神经节、硬膜外等封闭。一般每周封闭1次,2~3次为1疗程。

5.针灸

常用穴位有颈夹脊穴、印堂、百会、风府、风池、肩井、颈根、天宗、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等,每日或隔日轮换取穴作中刺激治疗,1个月为1疗程。

6.药物

(1)常用中成药及西药:颈复康、颈痛灵、根痛平、天麻密环菌片、骨仙片、强力天麻杜仲丸、大活络丹、健步潜丸、蠲痛丸、壮骨神筋丹、芬必得、扶他林、地巴唑、烟酸、谷维素、地塞米松、维生素B1、B12、卢丁、神经妥乐平、弥可保等。

(2)中药汤剂:根据不同类型辨证用药。

经腧不利型:宜调和营卫,祛风散寒。

中药:白芍、桂枝、木瓜、川芎、炙甘草、葛根、生姜等加减。

加减:风邪重加防风、荆芥;寒邪重加炙附子、细辛;湿邪重加苍术、羌活。

经络痹阻型:宜通络除痹,祛风散寒。

中药:炙川乌、桂枝、威灵仙、地龙、川芎、当归、路路通等加减。

加减:风邪重加防风、荆芥;寒邪重加炙附子、细辛;湿邪重加苍术、羌活。上肢症状加桑枝、羌黄;下肢症状加膝、独活。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中药:丹参、当归、川芎、赤勺、地龙、元胡、生地、鹿衔草等加减。

加减:气滞明显加枳壳、木香;气虚者加北芪;血瘀明显加三七、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甚者用土鳖、虫等。

痰瘀交阻型:宜散瘀通络,利湿化痰。

中药:川芎、当归、桃仁、郁金、法夏、薏仁、陈皮等加减。

加减:瘀重加三七、红花等;痰浊明显加胆南星、菖蒲、天麻等。

肝肾不足型:宜调和气血、补养肝肾。

中药:鹿衔草、丹参、熟地、菟丝子、当归、白芍、鹿角胶等加减。

加减:偏于阳气不足加熟附子、肉桂、北芪、杜仲等;偏于阴气不足加龟板胶、杞子、女贞子等;阴虚阳亢风动者加鳖甲、麦冬、龙骨、地龙等;阳衰阴寒者加附子、干姜等。

(3)中草药薰洗热敷:对颈项僵硬、项肌痉挛、活动受限者,可用此药薰洗或热敷治疗。红花、川椒、艾叶、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五加皮、闹花、威灵仙。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7.围领

为了纠正和保护颈椎的内外平衡关系,增进颈椎的稳定性,采用颈椎围领护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限制在治疗期间颈部过度的活动范围,减少反复错位及复发的机会,以巩固疗效。

8.功能锻炼

颈部的缎练方法很多,但都大同小异,现介绍主要的几种锻练方法,供大家参考。

(1)低头仰头:坐位或站位均可,双手叉腰,先低头俯首看地,使颈部尽量前屈,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然后抬头仰面望天,使颈部后伸至最大限度,仍停留片刻。这样反复进行10次左右,以不感到难受为度。

(2)转身单臂上举(回头望月):站立位,左右前臂一高(右)一低(左)放于胸前,双手掌朝上,手指微屈似托物状,双眼看着上面之手掌。先将上面之(右)前臂缓缓向前→右上→后方伸直,并尽量向后旋转身体,下面之(左)臂屈肘掌心向上与右臂前后配合,同时头颈随伸直之右手转向右侧,两眼看右手掌似望月状,然后还原并转向左侧。左右交替进行10次左右。整个过程要求动作轻柔和缓、频频有序。

(3)左右旋转(金狮摆首):坐位或站位均可,双手叉腰,头颈先由前→左→后→右做环绕运动3次,然后再由前→右→后→左做环绕运动3次,左右交替旋转3~5次。要求动作频率一定要慢,要稳,幅度要大,但以不感头晕为度。

(4)手抱颈项与项争力:体位同上,两手十指交叉,上举屈肘,用手掌搂抱颈项部,用力向前,同时头颈尽量用力向后伸,使两力相抗,并随着一呼一吸有节奏地进行锻练。

(二)手术治疗

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具体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等手术,或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或椎管成形术等。

1.颈椎病病情较严重,体征明显,已经长期系统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其脊髓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

3.症状突发,经确诊为颈椎病,但其症状严重,体征明显,并经短期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三)预防

1.平时注意保暖,避免遭受风寒侵袭。

2.提倡低枕睡眠(枕头高度10公分左右,相当于自己立起拳头的高度)。

3.避免长期低头工作或单一姿势时间太久。

4.注意避免颈部外伤,特别是挥鞭性损伤,防止突然猛转头。

5.防止反复落枕。

6.加强颈部功能锻炼。

上一篇:落枕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