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28页(5305字)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又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儿呼吸道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基本特征。本病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是哮喘的基本病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及带有喘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本病属于中医学“哮喘”与“喘证”的范畴。由于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小儿发病的内因是由于素体脾肾不足,痰湿内盛;其外因可由于外感风热或风寒,或吸入花粉、绒毛、灰尘,或食入虾蟹腥食物等引起。急性发作阶段,病变主要在肺。若素体阳虚,寒痰内伏,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等所致者,则表现为寒性哮喘;当素体阴虚,痰热郁肺,外感风热,或表寒不解、入里化热等而致者,则表现为热性哮喘。不论寒喘或热喘,均有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表现呼吸困难、喉间喘鸣等症状。哮喘反复发作,可导致肺肾两虚,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气逆于上则发喘急或气短不续。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喘

〔证候〕咳嗽喘促,喉中哮鸣,呼气深长,痰涎色白、清稀、量多,胸膈满闷,肢体不温,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初起多兼恶寒、低热;重者面色苍白,端坐呼吸,张口抬肩。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或缓。

〔治法〕温肺散寒,降气平喘。

〔方药一〕射干麻黄汤。

【歌诀】 见本章毛细支气管炎节。

〔按语〕本方方解见本章第六节毛细支气管炎治风寒闭肺方。本方适用于病初起有表证及寒咳气急而喉间哮鸣明显者。

〔方药二〕苏子降气汤。

【歌诀】 苏子降气陈夏归,前胡朴草姜肉桂,

上盛下虚痰嗽喘,应用此方效可贵。

〔按语〕方中苏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祛痰共为主药;前、朴、陈宣肺行气,化痰止咳;诸药合用能除痰涎壅盛于肺的上盛症。肉桂温肾纳气,以治肾虚气不摄纳的下虚证。配以当归养血润燥,亦能治咳嗽气逆;甘草和中;生姜和胃降逆。一方去肉桂加沉香,则降气平喘之功更着。以上诸药中夏、朴、陈具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本方适用于上盛(风寒痰涎壅盛于肺)、下虚(肾不纳气)而偏于上盛的患儿。对肺肾两虚或肺热喘咳者不宜应用。现代药理学表明,苏子降气汤全方具有明显松弛痉挛状态下的气管而达平喘作用,同时能抗过敏及有显着的镇咳作用。

2.热喘

〔证候〕咳嗽喘促,喉中哮鸣,呼气延长,咳痰黄稠,胸膈满闷,发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定喘。

〔方药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石甘汤,见本章肺炎节)加银花、连翘、鱼腥草、射干、葶苈子。

〔按语〕麻杏石甘汤辛凉清热,宣肺平喘,方解见本章肺炎节。加银、连、腥、射、葶以加强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之功。据《辽宁中医杂志》报道,麻杏石甘汤具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其效果与色甘酸二钠相近。

〔方药二〕定喘汤加射干、葶苈子。

【歌诀】 见本章毛细支气管炎节。

〔按语〕方药一适用于热喘初起兼有风热表证者;方药二平喘之力较强,并能清化热痰。在临床辨证中也可根据病情将两方合方加减。

(二)缓解期

1.脾肺气虚

〔证候〕咳嗽气短,咳痰清稀,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食后腹胀,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濡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见本章肺炎节)。

〔按语〕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以此型多见。本方药性温和,可以久服。其方解见本章肺炎节。若患儿经常自汗易于感冒者,可加黄芪、防风。

2.肾阳虚寒

〔证候〕咳喘气短,动则喘甚,呼多吸少,肢冷畏寒,面色苍白,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纳气。

〔方药〕肾气(附桂八味、金匮肾气)丸(汤)加味。

【歌诀】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山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元热下趋。

〔按语〕本方为原方加巴戟天组成。附桂八味丸系附子、肉桂加六味地黄丸组成;金匮肾气丸原方用桂枝,不是肉桂,今多改为肉桂。由于桂枝主通,肉桂主温,两者各有所长,临床应依病证而定。原方中的地黄为干地黄(生地黄),古今有用熟地黄易干地黄,以增强滋补之力,但熟地黄滋腻助湿碍邪,亦有其短,临床可依病情选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其方解见第七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节。附、桂、巴温补肾阳。本方系温补肾阳的药物与滋补肾阴的药物同用,使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协调,肾气充足,则诸证可消。现代药理表明,本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对自由基及过氧化物具有清除作用,对血管有扩张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肾功能及利尿等。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应用附、桂等大热之品时,剂量应由小渐渐增加,以利观察患儿耐受情况。我们曾治疗1例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年龄9岁,已患病6年,为激素依赖者,辨证属肾阳虚寒,来院服药时正值夏季(气温34~37℃),其附子的用量从1.5g渐增至4.5g,观察患儿对药物耐受良好,则停用激素,继服上方20余剂,并与六君子汤交替使用(每方各服5~7剂),使患儿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3.肺肾阴虚

〔证候〕咳喘气短,痰少而稠,咽干口燥,头昏耳鸣,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肺。

〔方药〕麦味地黄丸(汤)加减。

【歌诀】 六味地黄加麦味,滋肾止喘又益肺。

〔按语〕本方为原方减茯苓加参、地组成。麦味地黄丸系麦、味加六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方解见第七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节。麦、味滋阴敛肺;加用党参补脾益肺;生地清热生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及调整环核苷酸平衡(提高cAMP/cGMP比值,降低cAMP-PDE水平)等作用。

【单验方】

1.地 可用30%地龙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2次。或服用干粉,每次1~3g,1日3次。

2.黄芪(内蒙古黄芪)注射液 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将黄芪制成注射剂,做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防治小儿哮喘。每次每穴1mL,每周2次,3个月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周,共治3~4疗程。经观察41例(病程在5年以上的占53.6%),总有效率为85.4%,显控率为56.1%。

3.喘宁3号片 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用该药治小儿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哮喘范畴)506例,近期治愈率为51.2%。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治疗前病程在2年以上,疗程满2个月以上的84例虚寒病例,进行3~5年以上的追踪观察,共治愈70例(83.3%)。该药组成是:每片含砒石0.33mg,枯矾1.33mg,豆豉0.1g,银杏0.1g,五味子0.1g,百部0.1g,前胡0.1g。2~3岁每次2片;4~6岁每次3片;7~10岁每次4片;11~14岁每次5片。均为每日2次。

4.冬病夏治消喘膏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报告,应用此膏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共1074例,总有效率为85.6%。消喘膏由白芥子21g,细辛、甘遂各12g组成。研末后用生姜汁制成约2分钱币大。于夏季三伏天贴于双肺俞、心俞、膈俞穴,2~3小时揭去,每隔10天贴1次,连续3年。疗效随贴治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以连贴3年者最好。

5.地龙苏子治喘汤 由地龙、苏子、桑白皮、紫菀、款冬花、百部、川贝母、瓜蒌皮、白前、桔梗、鱼腥草、黄芩、蝉蜕、僵蚕组成。本方为笔者自拟方,疗效明显(详见第十三章案十二)。

6.小儿哮咳喘胶囊 为长春中医学院王烈教授方。由地龙、麻黄、细辛、射干、黄芩、白屈菜、白鲜皮、白僵蚕、全蝎、贝母、苦参、蚤休、石韦、川芎、甘草组成。临床应用20年,共治哮喘300例,适用于小儿哮喘发作期。平均疗程10日,有效率94%。

7.复方银黄平喘气雾剂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王珏等报道,用麻黄、白果、苦参、黄芩制成气雾剂,治疗热哮,控制哮喘发作。临床观察315例,显效率65.7%,总有效率94.9%。该研究曾获1993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体会】小儿哮喘在发作期可按寒、热两型进行辨证。由于哮喘患儿素体脾肾不足,又易外感风寒,故以寒喘多见。但小儿感受寒邪易于化热,临床上又常表现为寒热夹杂之证,对此类病例,可选射干麻黄汤加减,该方既能温肺散寒,又可清热解毒。对于热喘,初起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对喘促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定喘汤加减。小儿哮喘缓解期以脾肺气虚多见,我们常选六君子汤加减,并可长期服用。对肺肾阴虚者,常选麦味地黄丸(汤)。对久病肾阳虚者,应用附桂八味丸加巴戟天主治,确有较好的疗效。我们曾用此方使某些慢性哮喘或激素依赖者症状缓解,并逐渐撤除激素,国内其他医学院校也有类似报道,此点在临床上可弥补西医之不足。

前人总结对哮喘的防治时,曾指出“发作时治其标,不发作时治其本”及“发作时治肺,平时治肾”的论述,这一宝贵经验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对秋冬季易发哮喘的患儿,在夏秋季开始治疗其本,常可减少发作次数,并能减轻发作时的症状。国内长春中医学院王烈教授对治疗小儿哮喘有丰富的经验。在哮喘发作期常用小儿止哮方(紫苏子、地龙、射干、麻黄、黄芩、蚤休、前胡、白屈菜、贝母、兜铃、白鲜皮、白僵蚕、全蝎),并视证之寒热虚实加减用药。在缓解期(有症状表现)依辨证选用健脾缓哮方(白术、茯苓、山药、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款冬花、侧柏叶、黄精)、养肺缓哮方(黄芪、玉竹、沙参、麦门冬、五味子、白石英、紫苏子、款冬花、侧柏叶)或补肾缓哮方(熟地黄、补骨脂、山药、女贞子、何首乌、龙骨、牡蛎、紫苏子、款冬花、侧柏叶),并结合病状随证加减。在稳定期(无症状期)用壮肾截痰汤,即防哮汤(黄芪、太子参、大枣、山药、熟地黄、补骨脂、女贞子、五味子、玉竹、牡蛎、海螵蛸)。这些宝贵经验,可供学习。

上一篇:疳积 下一篇: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