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78页(5913字)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从广义上讲,系指临床上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也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其病因常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目前尚无直接针对肾小球免疫病理过程的特异性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本病属中医“水肿”“尿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水道(宣化)、脾气的转输(运化)与肾气的开阖(湿化),故肾炎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常见病因为风热、风寒与湿热疮毒等。风热或风寒犯肺,可使肺气不宣、升降失常、风遏水阻而出现水肿,“风则上肿”,开始眼睑浮肿,称风水型。皮肤疮毒或湿热困脾,或因久病脾虚,均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临床上水肿重者称湿重型,脾虚症状明显者称脾虚型。如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水湿溢于肌肤,并出现明显血尿,称湿热型。肾病及肝,水不涵木,则可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

【辨证论治】

(一)风水相搏 多见于急性肾炎初起,伴有外感者。

〔证候〕起病急,常先有眼睑浮肿,继之向全身蔓延,常伴有发热恶寒,或有咳喘,可有全身不适,尿短赤。舌苔薄白。脉浮或滑。

〔治法〕宣肺行水,疏风利湿。

〔方药〕越婢汤加味。

【歌诀】 越婢汤中石膏姜,大枣甘草兼麻黄,

专攻风水之实证,邪去肿消两法彰。

〔按语〕本方为越婢汤加杏仁而成。方中麻黄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使肌表之水湿随汗而去(发汗),使内停之水湿从下而出(利尿);配生姜发泄肌表之水湿;生石膏清解郁热,配麻黄清宣肺热;草、枣益气健脾、培土制水;加杏仁宣肺行气。浮肿明显者可加用①~③,以利尿消肿。发热重或有咽部红肿,或有疮毒未愈者,加④⑤。蒲公英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杀菌作用,黄芩为广谱抑菌药。实验证明,麻黄碱及车前子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与甘草又具有抗过敏作用。临床应用时,对热重者麻黄可减量,对寒重者可酌加麻黄用量。若表虚汗出,小便不利,水肿不退,可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助卫气以利水湿。

(二)水湿浸渍 多见于急性肾炎初起,以全身浮肿为主要症状者。

〔证候〕浮肿,尤以上半身为重,为非凹陷性;尿少或短赤,口不渴,无明显咳喘或恶风寒。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

〔治法〕渗湿利水,通阳消肿。

〔方药〕五苓散与五皮饮合方。

【歌诀】 五苓散治膀胱府,白术泽泻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湿除。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肿胀此方宜。

五苓散趣记:贵(桂枝)妇(茯苓)宰(泽泻)白(白术)猪(猪苓)。(引自董汉良《方剂记忆法》,略加整理)

〔按语〕本方前五味为五苓散,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健脾助运,猪苓、茯苓为主药(另有称泽泻为主药);后五味为五皮饮,能利水消肿、理气健脾,陈皮及茯苓皮为主药(另有称茯苓皮为主药)。方中猪、泽利尿渗湿,茯、术健脾利湿,桂枝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茯苓皮健脾利湿,桑白皮清肺利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大腹皮行气利水,陈皮健脾燥湿。肿重者加①。有热象者去桂枝与生姜皮。实验证明,茯苓、苓皮、泽、术、桑、车、桂均有利尿作用;大腹皮亦可利水消肿,但作用不强。热重、咽痛或有疮疡者加②、③。

(三)脾虚湿困 多见于急性肾炎迁延或恢复期。

〔证候〕轻度或中度浮肿,主要见于面部或下肢。常伴有乏力、面黄、晦暗或眼下眶发黑,咽充血或皮肤有疮疡或瘢痕,精神较差,纳差,或有便溏和腹胀,尿少,尿中常有少量红细胞。舌胖有齿痕,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弱。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一〕参苓白术散(见第七章腹泻节)。

〔按语〕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渗湿和胃,方解见第七章腹泻节。小便有蛋白者可加黄芪、益母草。

本型与湿重型均以浮肿、尿少为主症,但前者病程较长,合并有消瘦、乏力、面黄、纳差等脾虚之症,且常有面色晦暗、眼下眶发黑,尿中红细胞较多等血瘀之证,也常兼有咽充血、疮疡未愈等。近年来本型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常加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见方药二。

〔方药二〕异功散加味。

【歌诀】 异功散见第七章疳积节。

〔按语〕本方前五味为异功散主药,能益气健脾、行气和胃、培土胜湿而制水。加黄芪甘温补气、健脾益肺、利水消肿,对实验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迟蛋白尿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芍、芎、三七活血化瘀,三七能活血又止血,表中剂量为冲服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对前六味药均有消蛋白尿与调节免疫作用。蒲公英杀菌,芍、板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本方为小儿肾炎缓解期常用方,可根据尿中红细胞多少而调整活血或止血药物剂量。

(四)湿热内侵 多见于急性肾炎以血尿为主或合并泌尿道感染者。

〔证候〕浮肿,血尿,可有发热,口渴,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与排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一〕小蓟饮子加减。

【歌诀】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尿道下血服之良。

趣记:六一(滑石、甘草即六一散)节(藕节),牧童(木通)当(当归)地(生地)煮(竹叶)三(山栀)黄(蒲黄)(小蓟)。(引自董汉良《方剂记忆法》,略加整理)

〔按语〕本方为小蓟饮子减木通加石韦组成。主治热结下焦之尿血、血淋。方中蓟、地清下焦热、凉血止血为主药,小蓟尚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尤长于治疗血尿;蒲、藕止血消瘀;滑、韦清热通淋,临床有单用石韦治疗急、慢性肾炎及肾盂肾炎的报道;竹、栀清心泻火,兼利小便;当归活血和营;甘草缓急止痛;血尿重者加①~③。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蓟、栀、茅、蒲、藕、地均有止血作用;韦、蓟、滑、竹有利尿作用。黄柏、板蓝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方药二〕八正散(见本章泌尿道感染节)。

〔按语〕本方适用于下焦湿热较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病例。方解见本章泌尿道感染节。方中车、萹、滑、瞿、灯心草均有利尿作用;萹蓄、大黄有抗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栀子有广谱抗菌作用。

(五)肝阳上亢

1.脾虚肝旺型 多见于有浮肿及血压偏高的患儿。

〔证候〕浮肿,食欲差,腹胀,头晕,眼花,尿少。舌质红,舌体胖。脉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见第四章病毒性肝炎节)去生姜,加车前子。

〔按语〕本型患儿同时有脾虚湿困与肝阳上亢的症状,故选逍遥散疏肝健脾,方解见第四章病毒性肝炎节。加用车前子利尿消肿。对头晕眼花重者加石决明、杜仲、桑寄生;有热象时加山栀、丹皮(丹栀逍遥散)。中医有“肝木克脾土”之说。急性肾炎四大主症为浮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前两症即脾虚肝旺之证。应用逍遥散加减常能缓解本型症状。

2.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多见于血压较高的肾炎患儿。

〔证候〕头晕,头痛,眼花,腰膝酸软无力,口渴,烦躁,尿黄。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歌诀】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芩栀夜交藤,

寄生茯神益母配,阴虚阳亢服之灵。

〔按语〕本方始载于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1956年版),其组方思路是首先遵循传统中医药理论,以平肝熄风为主,辅以清降、补肾、安神等法,同时结合辨病选用当时中药实验研究证明有降低血压的药物(如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故此名方中西医结合的色彩尤为鲜明。方中天、钩平肝熄风为主药;石决明重镇潜阳,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杜、桑补益肝肾、扶正顾本;芩、栀清热泻火;牛膝引药下行入肾,助滋肾潜阳的作用;茯、交定志宁神;益母草活血通络利尿。头痛重者加①、②。若缺天麻可重用钩藤或加牡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天、钩、石、延、芎、杜、芩、栀、茯、益、牛、桑均有降低血压作用;栀、天、钩、夜、茯、芩等有镇静和催眠作用;芎、延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有防治急性肾衰竭的作用。

3.肝肾阴虚、阴虚内热型多见于恢复期。

〔证候〕低热或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赤,腰酸腿软,或有头晕、眼花。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少津。脉弦细数或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见第七章口腔炎节)。

〔按语〕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方解见第七章口腔炎节。对头晕眼花加枸杞子、菊花,腰酸腿软者选加杜仲、女贞子、旱莲草、续断等。热象减轻后,可改用六味地黄丸。

【单验方】

1.四草汤(肾炎Ⅰ号)与白茅根汤(肾炎Ⅱ号)方 为我们临床经验方,用于5岁以上的患儿。Ⅰ号方由腥草10~20g,车前草、地锦草各15~30g,稀莶草10~15g组成。血压高时加钩藤、牛膝;有感染病灶者加金银花及蒲公英。Ⅰ号方主要用于急性期,病情明显好转后改用Ⅱ号。Ⅱ号由白茅根、冬瓜皮各15~30g及旱莲草、怀山药10~15g组成。根据我们观察,一般服药后1周左右消肿,2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1个月左右尿常规转阴性。

2.川芎红花注射液 每次0.3~0.5mL/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有降低血压及祛瘀止血作用。

3.白玉汤 白花舌草、玉米须、车前草、破铜钱、白茅根各10~15g。用于急性期或湿热型。

4.益母茅根饮 益母草、白茅根各10~30g,水煎代茶饮。用于镜下血尿间发不愈。

5.金黄芪饮 金樱子10~15g,黄芪20~40g,水煎代茶饮。用于恢复期蛋白尿久治不消。

【体会】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86例,除2例外,全部痊愈或好转出院。有些病例在院外治疗数月但尿蛋白一直不消,对脾虚者,经服参苓白术散加减后,尿蛋白消失;又有些恢复期患儿有头昏、眼花、低热、盗汗等,经服逍遥散或知柏地黄丸,症状缓解较快;个别辨证有瘀血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疗效较好。另外,凡兼有热毒(如发热、皮肤疮疖等)可加用清热解毒药;凡合并外感表证者,应先解表祛邪而后再行补虚。如合并严重循环充血或急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根据我们183例小儿急性肾炎的分析,起病第1周以风水相搏型最多(占31%),水湿浸渍(湿重)型次之(28%),肝阳上亢型再次之(15%)。第2周以湿重型最多(29.2%),湿热内侵次之(27%),再次为肝阳上亢型(17%)、脾虚湿困型(13.4%)、风水相搏型(12.4%)。第3周及第4周至2年者均以脾虚湿困型最多,分别为33%与51%,肝阳上亢型次之,分别为18%与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