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败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407页(1997字)

吴某,男,12岁,住院号:471649。因发热、右下肢肿痛10天,咳嗽、气促8天,于2000年2月3日入院,体温37~41℃,局部发热,压痛明显。血红蛋白97g/L,白细胞10.5×109/L,中性0.88,淋巴0.12。右下肢抽出的脓液及骨髓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无菌生长。2月3日胸片:双肺有片状、斑点状阴影,示支气管肺炎;2月7日胸片:双侧胸腔有少量积液,心影增大,心包积液。2月8日心脏彩超:心包积液。

入院后先后使用头孢曲松钠、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灭滴灵、丁胺卡那霉素、稳可信、噻吗灵、磷霉素抗感染以及输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浓缩红细胞加强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股部出现肿胀,遂又行局部切开排脓术,后又行心包切开引流术。经以上治疗患儿仍弛张高热不退,病情危重。诊断:①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败血症;②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胸腔积液;③双下肢脓肿;④化脓性心包炎。

入院后第16日中医会诊,体查:面色苍白,衰弱,汗多,舌红,苔黄厚干,脉细数无力。

〔辨证〕邪毒炽盛,血瘀积脓,兼气血两虚。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益气活血,兼补气血。

〔方药〕银花、连翘、黄芩各10g,腥草、芦根各20g,桃仁8g,川芎10g,生石膏15g,西洋参6g,生黄芪12g,党参10g,当归8g,石韦10g。服8剂。继之去银花、连翘、黄芩、桃仁、石韦、生石膏,改白花舌草、半枝莲各10g,皂角刺6g,冬瓜仁12g,赤芍、穿山甲、百部各10g,蝉蜕8g等加减,又服10余剂。服第1方3剂后弛张热退,继之双下肢局部排脓减少,切开引流的引流管拔除,一般情况明显好转,于3月11日出院。出院时胸片示肺炎及心包、胸腔积液明显吸收,血培养无菌生长。2001年6月追踪复函称:患儿已痊愈,目前在初中读书,健康状况良好。

【讨论】以上两例脓毒败血症经中西医结合近愈出院,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两例均属中医“疔疮走黄”病证,于住院后均经多种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仍持续高热或弛张热不退。两例分别于住院第13日和第16日开始服中药,服药后第3日和第4日退热,1周后症状改善。在应用较多的清热药中,生地凉血清热;生石膏或寒水石清热泻火、清热生津,能清气分实热。两例均用西洋参益气养阴、补而不燥,适于热病气阴两虚口渴明显者。两例均用了较大剂量川芎,根据湘雅医院儿科动物实验研究,川芎嗪有明显抑制细菌内毒素、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栓素B2(TXB2)等作用,这些作用可减轻机体对抗原的过度应激反应与炎性病变对宿主的危害[Chinese J0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6,2(3):215~219],亦可能为中药退热效果好的原因之一。两例所用方中重用活血、破血的中药,如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等,有扩张微血管,改善病灶供血、供氧,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四药均有抗纤维化作用,有可能使抗生素与抑菌中药易于接触被包裹的病原体。方中选用有消炎排脓作用的皂角刺、穿山甲、冬瓜仁,是中医对疮疡、痈、疔治疗的重要药物。现代研究穿山甲有降低血液黏滞度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抗纤维化作用。皂角刺有抗炎、祛痰、解热作用。冬瓜仁有抗炎、排脓作用。方中所选清热解毒药也考虑到对病原菌有针对性的抑菌作用,如例二十三所用方中银花、鱼腥草、川芎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例二十四所用方中银花、连翘、鱼腥草、黄芩、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韦、赤芍等,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每方均选3味以上抑菌中药以期发生相互协同的清热与抑菌作用。又生地、赤芍、白花蛇舌草、葶苈子、黄芩、当归与西洋参等均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利于危重病的恢复。例二十三服中药后免疫球蛋白水平IgG有明显升高,IgA、IgM轻度升高。

例二十三辨证中首次提出“心痈”(即心包积脓)的病名。过去中医有肺痈、肠痈等病名,本例心包有摩擦音,心包穿刺抽出暗红色渗出液150mL,诊断为化脓性心包炎(心包积脓),可称之为“心痈”。

以上两例治疗,基本遵循中医理论与辨证论治原则。方中选药则参考近代中药药理有关研究。由于以上两例治疗方中药味众多,难于确定孰起主要治疗作用,是为本文不足之处。中医药治疗脓毒败血症诸多问题,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方能得出较可靠的结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