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196页(825字)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量所致的疾病,是以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在高热环境下患者出汗过多和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容量和低盐血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虚脱者称热衰竭;如仅补充大量水分而补盐不足,临床表现为肌肉痉挛者称热痉挛。

【治疗原则】

1.对于热衰竭和热痉挛患者,应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口服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

2.循环衰竭者由静脉补给生理盐水并加葡萄糖和氯化钾。一般患者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3.中暑患者预后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死亡率高达5%~30%。中暑的抢救措施如下:

(1)物理降温:在患者头部、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给予冷盐水静滴或将患者浸在4℃水浴中,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昏迷不深、老年、体弱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放在4℃水浴中,以免在4℃浸浴过程中发生肌肉抖动而产生热量和加重心脏负担使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2)药物降温:氯丙嗪能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可协助物理降温,避免肌肉抖动。剂量为25~50mg加入500ml补液中静脉滴注1~2小时。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下降时,减慢滴速或停药。低血压可给予麻黄素升压。

(3)支持疗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补液不宜过速、过量,避免促致心力衰竭。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纠正休克,预防继发感染,减轻脑水肿,预防肾功能衰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