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危重病急诊医学进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870页(1533字)
近几年国内儿科急、危重病临床医学的主要进展有无创持续气道正压(NCPAP)、高频振荡呼吸支持和血液净化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1.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重症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心衰、呼衰患儿,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治疗30分钟后PaO2/FiO2上升,左心室每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不加重高碳酸血症,提示NCPAP具有直接的心肺功能支持作用。
高频通气(HFO)以新生儿应用为多,HFO对重症RDS、胎粪吸人综合征及伴有气胸、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新生儿肺疾患治疗安全有效,较常规机械通气具有更强的改善氧合、降低吸入氧浓度、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各地的主要病原菌相似,为铜绿假单孢、肺炎克雷伯、鲍曼不动等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和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因此,今后应加强对抗生素耐药菌株的监视,院内感染是国内儿科ICU的主要医源性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2.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广义的SIRS概念包括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和混合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MARS)。它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多种危重症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儿科ICU中SIRS发生率高达60%~80%,SIRS是继发性MODS发尘的机制,占94.1%。因此对继发性MODS治疗对策主要是免疫调控、均衡脏器功能支持,以达到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善。对个体患儿需动态确定各脏器功能的可接受值,求得整体平衡和协调,避免过度治疗。
重症肺炎患儿的机体炎症反应失控,即促炎和抗炎反应失调,前者循环血中的干扰素γ和IL-4水平明显低于后者,提示重症肺炎的发生与TH2优势反应,即抗炎反应过强有关。符合SIRS诊断标准中的项目越多,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SIRS患儿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补体C3、C4均明显增高,动态观察发现病情好转时,上述参数均较前明显下降,而恶化组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血小板持续下降。SIRS的治疗仍停留在经验性阶段,免疫调节是治疗的关键。给予生大黄,每次100mg/kg,每天用3次治疗SIRS,患儿血清炎性介质和CRP明显降低。
3.休克:院内感染和其他治疗干预措施常是休克发生的诱因之一,已成为PICU危重症死亡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基于临床工作中休克分类的困难,将休克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原发性休克和继发性休克,或称为急性休克和亚急性休克,两型休克的起病、临床过程、预后均存在明显差异。
新生儿休克治疗前,各种血管活性因子均升高,提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新生儿休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中度休克以TXA2增加占优势;重度休克以PGI2占优势,两者失调是其特点;β-EP水平与休克程度平行,参与休克晚期低血压的成因。新生儿休克以缩血管物质分泌占优势,治疗以扩血管为主,晚期休克提倡应用纳洛酮。
休克是MODS患儿死亡最常见的直接原因,ALI和ARDS常是MODS最先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内在休克及ALI和ARDS的诊断分型以及流行病学方面均缺乏系统资料。因此,继续上述领域的临床观察研究十分必要。